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重点领域 > 住房保障

努力走出一条革命老区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路子

访问量:

努力走出一条革命老区

发展保障性租赁租房的路子


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支持赣州的发展,先后出台了《国务院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由此老区赣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青年、新市民的住房困难问题日渐凸显、亟待解决。赣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部署,多措并举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让新青年、新市民能住得下、稳得住,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高位推动,强化组织统筹

赣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把发展保障性租赁租房作为提高民生品质、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工作,纳入年度民生实事的重要内容。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吴忠琼亲自调研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工作市政府主要领导与各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签订目标责任书,压实年度工作任务。成立了保障性租赁租房建设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建立健全了联席会议机制、督查考核机制、调度约谈机制,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积极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对组织不够有力、滞后时序进度要求的地方及时进行约谈提醒,确保全市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工作同频共振、目标任务协同推进。

二、规划先行,强化目标导向

市注重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衔接,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市政府编制了《赣州市“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率先在全省出台了《赣州市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实施方案》,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全市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6.58万套的总体目标。制定了保障性租赁住房管理实施细则》,以落实保障性租赁住房监测评价体系为抓手,规范从项目认定承租退出的全过程管理。根据住房发展规划要求,我市及时分解下达保障性租赁住房年度目标任务,并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以目标为导向,充分调动起各地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全市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形成了齐抓落实、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2022年全市下达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1.67万套,截至1月底,项目全部落实了建设地点,已开工1.06万套,开工率达63.7%。

三、广泛发动,强化多渠道保障

我市通过召开视频会议、分片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广泛宣传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义,解读相关政策措施,充分调动了各县市区、各投资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积极性。一批企业、农村集体组织等投资主体主动联系当地住房保障部门,要求项目纳入年度实施计划,并提早做好前期工作,确保工程尽早开工。根据全市经济发展情况,突出利用闲置和低效利用的非居住存量房屋改建、利用产业园区配套用地及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新建等方式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构建起多主体投资、多渠道筹集、多模式发展的格局。

四、政策集成,强化要素保障

我市注重完善政策体系,落实税费减免措施,加大资金、规划、土地等要素保障力度,为加快发展保障房创造良好条件。统一项目认定。出台了《中心城区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认定书评审流程》,各县市区参照执行。项目认定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实行并联审批,确保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认定并发放《项目认定书》。拓宽筹资渠道。在国家和省级奖补资金尚未下拨的情况下,我市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多渠道筹资,确保项目运转。市、县财政足额保障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市财政对中心城区保障性租赁住房按每平方米100元的标准给予奖补。搭建银企对接平台,积极争取建设银行、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赣州新能源汽车科技城员工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已获得建设银行授信2亿元;组织申报专项债进一步解决建设资金问题。优化选址布局。按照“十分钟生活圈,半小时经济圈”的居住要求,市县注意统筹考虑保障性租赁住房选址布局,鼓励在产业园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中型企业等单位及周边,重要交通站点附近等交通便利区域,以及城市建设重点片区规划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

、以民为本,强化运营服务

围绕安居宜居要求,我市积极采取措施,优化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管理和运营服务,努力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项目“品质化”。要求保障性租赁住房小区完善学校、商店、医院、交通等配套,把项目打造成“宜居之家”同时注意加强项目监管,推行“工程管理+施工总承包”模式,大力建设精品工程。办事“信息化”推行“互联网+政务”,建设了城镇住房保障在线服务平台,推进中心城区保障性租赁住房所有业务“线上办、预约办”,实现“受理不打烊、材料大瘦身、数据多跑路、流程可视化”,让群众办事便捷舒心。管理“智能化”按照“智慧便捷、和谐宜居”的原则,要求保障性租赁住房小区推广实施人脸识别、车辆识别、消防监控、智能充电等,强化小区管理以更好满足群众需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