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重点领域 >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农村宅基地怎么改?怎么管?江西省的经验做法说透了

访问量: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事关农民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大局,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2021年,江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部署要求,围绕打造“宅改”“江西样板”的目标定位,积极推广“余江经验”,稳慎推进、积极探索、先行先试、逐步推广,形成了农村宅基地改革和管理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2021年3月,胡春华副总理来赣考察,肯定了江西宅改试点工作,并要求江西大力推广“余江宅改”经验,为全国创造先进经验。7月,中央改革办穆虹副主任一行来赣督察“宅改”试点情况,给予了“进展顺利、成效明显”的评价。11月,叶建春省长专门向胡春华副总理汇报了“宅改”进展和总体考虑,获得肯定,赞誉江西思路“很敏锐”。

一、主要做法

坚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着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局,努力做到“三坚持、两强化”

坚持高位推动,系统谋划

省委常委会专门传达学习了胡春华副总理在赣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强调要坚持系统谋划,一体推进“宅改”工作。省委深改委会议专题听取汇报并研究部署了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赴市县调研督导、听取汇报,指示要把“宅改”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改革任务来抓。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亲力亲为,深入一线推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规范管理工作。

持调查先行,清底数

在省领导的亲自推动和指导下,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组织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等有关单位,聚焦全省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及规范管理,深入11个设区市21个县(市、区)62个乡镇147个行政村275个村小组开展调研,共访谈8907户农户,发放并收回9882份调查问卷,基本摸清了我省宅基地现状和突出问题,既起到了培训干部、宣传动员的效果,又为全面推开“宅改”传导了压力、积蓄了动能。

坚持分类推进,稳慎改革

提出“强基础、严规范、分类推、建体系、促改革”工作思路,坚持“先试点、再扩大、再全面推开”,稳慎推进。将93个涉农县(市、区)分成国家“宅改”试点县、规范管理先行县、基础工作夯实县三类,分类确定阶段性目标任务。第一类县重点聚焦突破体制性障碍、政策性创新,创造更多改革制度性成果;第二类县重点聚焦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审批制度、健全执法体系、盘活闲置宅基地及农房,创典型、出经验;第三类县重点聚焦宅基地摸底、规划编制、房地一体发证、历史遗留问题分类处置,夯实“宅改”基础。

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合力

成立以省委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省农业农村厅、自然资源厅、住建厅等15家省直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省农村宅基地改革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了对“宅改”工作的组织领导。从有关职能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建“宅改”工作专班,实行集中办公。督促指导各级党委政府成立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双组长”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共抓“宅改”的责任机制,推动形成了“部省指导、市县主导、乡镇主责、村级主体”的工作格局。

强化技术支撑,数字赋能

依托专业信息技术公司,运用遥感、航测等信息化手段,细致摸清农村宅基地数量、布局、权属、利用状况等基础信息,实现对宅基地基础数据的数字化管理,建立健全包含宅基地法律权属、审批、使用、流转等信息在内的农村宅基地数据库,并及时更新完善,探索建设智慧“宅改”平台,将平台建设与摸底、规划、改革等工作有机结合,提高效率,提升农村宅基地管理水平。

二、进展成效

过试点探索,全省“宅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掌握了一批基础数据

在实践中,试点地区扎实推进宅基地调查摸底,实现了数据更新系统化、村庄规划编制可视化、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分类化、确权登记颁证凭证化。目前,4个国家试点县已摸排宅基地39万宗,编制村庄规划3064个,分类化解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1095个,颁发房地一体不动产证书24.56万本,初步构建了基础信息“一张图”、业务管理“一条链”、监测监管“一张网”和综合利用“一中心”的系统框架,为推进宅基地数字化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形成了一批管理制度

省级层面先后出台《关于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的通知》《关于坚决遏制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行为和切实保障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合理用地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文件,通过《江西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等法规政策将宅基地执法权限赋予乡镇。试点县区探索出台了宅基地所有权行使、资格权保障、收益分配、有偿使用、有偿退出、审批监管等方面制度文件45个,形成了一批可复制、能推广、惠民生的制度成果。

探索了一批“宅改”模式

试点县区立足不同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地形地貌、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分类施策,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宅改”模式。例如湖口县总结了“村庄整治模式”“产业发展模式”“合作开发模式”和“集中安置模式”4种改革模式;永丰县形成了“宅票置换、申请有限”“多户联建、产权共享”“统一规划、集中建设”“集中整理、分块治理”和“审批管理、巡查监管”5种宅基地管理模式。

盘活了一批“两闲”资源

各地积极探索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的盘活利用途径,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例如永丰县探索了“集体托管推动”“乡贤助力”“合作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4种模式盘活“两闲”资源,有效带动了当地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据初步统计,4个国家宅改试点县共盘活利用“两闲”发展乡村产业1768宗,增加集体经济组织收入6516万元,增加农民收入855万元。

建设了一批秀美乡村

坚持把“宅改”试点与乡村治理、村庄规划、新农村建设、村庄环境整治等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做好“拆、改、建”文章,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庄面貌得以大幅提升,显著增强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如余江区平定乡蓝田宋家村,通过“宅改”建起了休闲广场、村史馆村民活动中心;大余县新城镇鱼仙村和浮江乡竹木村,成为赣南特色乡村示范点。

三、体会启示

坚持党建引领是根本。地方党委主要领导要亲自谋划推动,充分发挥乡镇、村党组织主责、主体作用,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汇聚起推进农村宅改的强大合力。

坚持稳慎推进是前提。要严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条底线”,把保障农民的基本居住权利放在首位,保持历史耐心,先立后破、稳慎推进。

坚持农民主体是基础。农民群众是决定“宅改”工作成败的基石。推进“宅改”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引导农民参与、支持、拥护“宅改”。

坚持问题导向是关键。创新探索宅基地管理制度的深层次矛盾的破解之法,并把这些办法上升为新制度新机制,切实增加农民群众获得感,实现改革红利共享、乡村治理能力提升。

来源:江西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农业农村改革典型案例】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和规范管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