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2024年于都县工业倍增升级行动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县委各部门,县直(驻县)各单位:
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将《2024年于都县工业倍增升级行动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23年3月13日
2024年于都县工业倍增升级行动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为引领,以“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为总基调,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下,扎实推进县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5313”行动计划。通过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突破,进一步提升我县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逐步构建具有于都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总体目标
2024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以上,营业收入达到210亿元,增长13%以上;利润总额12亿元,增长10%左右;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以上;新增入规工业企业30家以上。
二、主要工作
重点实施产业集聚升级、科技创新赋能、项目攻坚提速、企业培优扶强、园区扩容提质、产业生态优化等六大行动。
(一)产业集聚升级
1.纺织服装产业。坚持纺织服装首位产业不动摇,重点提升纺织服装优质智造、人才厚植和品牌孵化能力,推动现代化时尚产业园建设、行业可持续发展。聚焦时尚女装、时尚牛仔、运动休闲等细分领域,发展绣花、印花等工艺技术,不断提升ODM企业比例。加快组建江西省服装产业技术研究院,鼓励中纺标检验认证股份有限公司在于都投资建设羽绒服检测中心。引导企业实现技改升级,支持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瞄准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纺织重点区域,重点引进纺纱、纤维和长织等上游企业,形成更加完整的产业链条,重点跟进浙江安正时尚集团、华都集团、北京际华集团、红都集团等意向行业龙头企业落地。加快推动“于都服装”集体商标审批工作,提高“于都服装”知名度,增强“于都服装”市场竞争力。推动赣深时尚创意产业园、中赣服饰产业园、于都国际时尚牛仔智造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与投产,定期梳理中国(赣州)国际服装城招商运营情况,建设全国服装优质智造示范区。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70亿元以上,力争全产业链产值突破900亿元。[牵头单位: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责任单位:纺织服装产业链链长制各成员单位]
2.电子信息产业。聚焦健康声学、LED半导体照明、5G通信、汽车电子等细分领域赛道,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以及强链补链延链工程,加快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链转型升级,强化智能终端对全产业链的拉动作用,提升电子元器件等配套能力。完成《于都县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战略布局,加快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提升我县在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带的集聚影响力。依托天键电声、莱特光电等头部企业,大力发展智能蓝牙耳机、蓝牙音响等健康声学产品和LED及半导体封装、键合金丝、无粉照明技术,推动佰才邦低轨卫星星载芯片、5G小站产品、系留高空应急救援通信无人机等产品量产销售,打造声谷科技产业园、赣深光电产业园、5G智慧产业园等“主题产业园”,形成具有于都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50亿元以上。[牵头单位:县工信局,责任单位:电子信息产业链链长制各成员单位]
3.新型建材产业。加快推动水泥、墙体材料等传统产业焕新,加快建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形成“水泥制造+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装配式建筑部件”全产业链条。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制造业,在罗坳工业小区建成新型建材和绿色装配式建筑构件、部品生产基地,在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住宅建筑中推广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加快推进建设以杭萧钢构、中民筑友、榕强科技为龙头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加紧申报江西于都新型建材省级特色产业集群。鼓励闽航建筑、鑫胜恒等多家装配式配套生产企业围绕链主企业,采取专业分工等多种方式,共塑产业链供应链互补协作新动能,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快绿色建材生产、认证和推广应用,推动我县绿色建材产业持续快速发展,进一步扩大产业影响力,将杭萧钢构打造成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5亿元以上。[牵头单位:县工信局、县住建局,责任单位:新型建材产业链链长制各成员单位]
4.装备制造产业。依靠竞铭机械,重点发展一次性、全自动电镀等PCB产业先进设备制造,拓宽电镀均匀性调试、RPTH线、龙门自动上料系统等特色研发成果应用场景,进一步覆盖南昌、吉安、赣州销售市场并积极打通粤港澳、长三角市场。依靠合泰智造、丰泰工业,着力发展分光机、编带机、固晶机、焊线机等光电半导体细分领域装备制造,进一步围绕装备销售、应用软件开发延链补链,提升产业智造水平和整机设备竞争力。推动创芯人全面达产,扶持发展工业机械臂、高端装备零部件和高端智能机器人等品类标准件制造,提升“产品标准化、产品数字化工具、供应链管理、运营数字化工具、自营工厂产能”等核心要素竞争力。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牵头单位:县工信局,责任单位:装备制造产业链链长制各成员单位]
5.新能源产业。主攻储能生产线、动力电池、新能源组件等细分领域,推动源、网、荷、储各环节的新型技术应用和运行模式创新,鼓励发电侧储能、电网侧、工商储等新型能源利用方式,探索“新能源+储能”发展模式,加快建设培育稳定的产业链条,与分布式新能源应用及区域智能微电网建设融合新能源领域储能为发展重点。跟踪培育未来新能源行业,靶向招引头部企业实现新能源产业突破发展。重点推进恩普能源新型储能生产基地投产达产,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35亿元以上。[牵头单位:县发改委,责任单位:新能源产业链链长制各成员单位]
(二)科技创新赋能
6.提升平台能级。贯彻落实《于都县科研创新平台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科研创新平台能级提升行动。聚焦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新型建材、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大力支持企业加大创新投入,鼓励有条件的优势企业组建科研平台,重点在先进工艺、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依托江西省健康声学技术创新中心、江西脉动智造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赣州市无荧光粉硅基黄光LED灯具技术创新中心、赣州市纺织品检验检测重点实验室等现有创新平台和载体,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在我县实施落地转化,争取认定省级科创平台3家以上。[牵头单位:县教科体局,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县发改委、县市监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
7.提高创新能力。围绕五条产业链重点发力,千方百计加大科研创新投入、组建研发平台、凝聚科创人才,通过提炼关键核心技术清单,以重大需求为导向,以解决问题成效为衡量标准,推行“揭榜挂帅”方式,集中资源持续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研发,加快推动产品迭代升级,力争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全市平均水平,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全市平均水平。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省级新产品,深入推进“赣出精品”工程,力争省级新产品新增1个以上,“赣出精品”新增1个以上,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20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牵头单位:县教科体局,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县市监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发改委]
8.加快数实融合。大力开展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加快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引导企业“智改数转网联”,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两化融合示范、智能制造、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贯标等数字化转型标杆,力争新增上云企业800家,新建5G基站300个。开展一批5G、工业领域信息安全、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试点示范,打造一批“智能车间”、“黑灯工厂”、“产业大脑”、“小灯塔”应用试点示范企业。完善和优化智慧城市项目产业大脑应用,形成运行分析、监测预警、信息推送、政策宣贯等功能一键达。[牵头单位:县发改委,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县大数据中心、县教科体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自然资源局、各电信运营商]
(三)项目攻坚提速
9.坚持多元招商。大力推动资本招商,充分衔接和利用好市级主导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发挥于都境成赣粤叁号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等产业基金的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通过基金方式投资于都主导产业。强化链式招商,紧紧围绕打造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新型建材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开展产业链招商攻坚行动。推进市场化招商,选聘一批优秀企业家为“招商顾问”,探索与实力强、知名度高、成功案例多的专业招商服务机构建立委托招商关系。力争全年招引链主型或头部企业5家以上,引进重大项目落地不少于3个,新增落地三类500强企业、上市公司或行业龙头企业10家以上。[牵头单位:县商务局,责任单位:各招商队]
10.大抓项目建设。运用“每周报送、半月调度、每月督查、每季考核、半年总结”工作机制,不断优化完善项目建设要素保障,加强项目推进过程中土地、资金、招工以及审批等难题的调度力度,强化跟踪服务,精准有效落实要素保障,确保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强化项目信息共享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做好工业项目入库等工作,全力推动工业项目应入尽入、应统尽统。推动于都国际服饰产业园、竞铭机械、鑫源洋电子等重大项目竣工投产,重点调度工业项目40个,完成年度投资211亿元以上。[牵头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县住建局、县行政审批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工投公司及县工业倍增升级行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11.推动技改升级。全面落实全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推动落地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以更大力度吸引有增资扩产意向的工业企业在我县布局落地一批优质产能、重点项目,推动企业增资扩产、提质发展;鼓励企业加大设备更新力度,支持工业企业围绕扩大产能规模、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促进技术装备和产品更新换代、改善生产环境等方面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争全年实施技改升级项目25个以上,全县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8%以上。全面推行绿色发展,逐步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大力提倡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力争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家。[牵头单位:县工信局,责任单位: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县发改委、县统计局、县教科体局、县财政局]
(四)企业培优扶强
12.强化主体培育。实行梯次培育,一是推动“小升规”,围绕重点产业链企业建立种子库,积极引导成长性好的工业企业及时申报入规纳统;二是推动“规改股”,围绕主营业务明确、财务制度健全、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建立名录库,加大帮扶力度,重点协助企业解决股权确认、资产重组、融资担保等问题,指导仔衣库、海瑞密封等企业完成股改;三是推动“股上市”,围绕高新技术、专精特新、隐形冠军等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建立培育库,充分发挥《支持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中“绿色通道”政策支持,服务翡俪文德、润鹏矿业等企业缩短上市时间。确保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以上,规上企业总数超过220家。[牵头单位:县工信局,责任单位: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商务局、县金融服务中心、县教科体局]
13.扶持企业做强。继续开展“一企一专班”帮扶工作,精准选取五大重点产业链发展强劲、前景活跃、潜力巨大的骨干企业纳入专班服务,帮助企业发挥特色优势制定年度计划和长期发展规划,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增资扩股、技改投资等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支持其进一步做强做优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力争全年亿元以上重点企业达40家以上,新增营收10亿元、20亿元、30亿元以上重点企业各1家。[牵头单位:县工业倍增办,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及县工业倍增升级行动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
(五)园区扩容提质
14.深化园区改革。剥离园区承担的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等社会事务管理职能,提升园区综合服务能力。通过实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畅通人员交流方式增强园区干部力量。建立和完善“管委会+公司”等运营模式,由县工投公司作为运营主体承担产业培育运营、园区建设、资本投融以及园内企业物业、餐饮、法务、咨询等一体化服务,提升园区整体服务水平。[牵头单位:县工业园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县纪委监委、县委组织部、县委政法委、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县委编办、县发改委、县城管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商务局、县卫健委、县交通运输局、县公安局、县交管大队、县自然资源局、县住保中心、县消防救援大队、县文广新旅局、县应急管理局、县贡江镇、罗坳镇、禾丰镇]
15.推进集约发展。强化工业用地储备,加强重点园区建设,因地制宜、按需定制打造一批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新型建材、装备制造和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链“主题产业园”“区中园”。坚持“亩产论英雄”导向,推动“工业上楼”,切实解决工业园区企业道路、绿化等用地面积不切实际等行为,提高土地利用率。严格按照上级要求控制非生产用地占比,扎实做好低效用地、闲置用地清理回收等工作,开展僵尸企业清理行动,推进“腾笼换鸟”。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争取“厂房贷”“租金贷”等融资政策,在统筹业态管理、产业集聚、企业扎根等因素的前提下,有序推进已建成标准厂房的资产变现工作。加快园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贸物流、餐饮娱乐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园区综合承载力。[牵头单位:县工业园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工信局、县住建局、县工投公司、县金融服务中心及县工业倍增升级行动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
(六)产业生态优化
16全力招工稳工。全年为用工重点服务企业新招员工1万人(不含上年度已在县工业园区企业务工人员)以上,其中乡(镇)帮助园区用工重点服务企业(帮扶车间、卫星工厂)招工0.77万人;县职业中专、新长征技工学校、科技学校和工业技工学校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分别为园区用工重点服务企业输送学生650人、190人、350人、110人;通过企业自主招聘和社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派遣等形式新招县外员工1000人。同时全年组织开展春季招聘活动月、夏季招聘活动周、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周、秋季招聘活动周和冬季“送岗下乡”等招聘活动。[牵头单位:县招工办,责任单位:县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教科体局、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县新长征技工学校及县招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17.做优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围绕企业和项目融资需求,发挥普惠金融中心作用,常态化开展项目融资需求摸排、“金融专家服务团”、重点项目融资对接会等政银企对接活动,不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中心运营质效。引导上市企业通过再融资等手段做大做强,推进产业引导基金撬动一批优强项目落地。引导地方金融组织依法合规经营,运用担保、保理等工具聚焦服务我县重点产业。[牵头单位:县金融服务中心,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县财政局、原赣州银保监分局于都监管组、各金融服务机构]
18.优化营商环境。按照“大湾区能做的,我们也要能做到”的目标,继续实行“店小二”网格化精准服务,建立健全安商工作机制,加大安商服务工作力度,以高效安商助力专业招商,形成“安商招商”促进循环的工作格局。按照“高效办成一件事”要求,全面提升审批质效,强化要素保障,实现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企业“最多跑一次”、行政审批“零负担”目标。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建设、生产经营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招商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全力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企业满意度最高”的一流营商环境。[牵头单位:县工业园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各安商服务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三、机制保障
1.经费保障机制。县财政将招商、安商、招工等工作经费纳入预算保障,并统筹资金奖励有功人员。
2.述职奖惩机制。二季度末、四季度末分别组织相关招商、安商单位对招商引资完成情况、签约项目落地情况、在建项目推进情况、安商企业服务情况进行述职和评分,评分结果全县通报,并作为年度综合考核重要加减分依据。
3.落实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挂钩,对考核成绩优异的单位倾斜资源,在各类评先评优活动中增加名额,在干部选拔任用上优先推荐;对考核末位的单位,按比例减少评先评优名额;对连续两次考核末位的单位,工业领域不得评先评优。
四、工作要求
1.强化组织领导。县工业倍增升级行动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县工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充分发挥县“5313”行动计划工作机制作用,由县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并建立台账。各成员单位要把工业倍增升级纳入本部门重点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2.强化协调调度。县工业倍增办定期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工业工作进展,提请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每月召开一次项目现场推进会、每半年召开一次总结通报会、一年召开一次工业流动现场会,促进工业倍增升级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3.强化监测分析。针对倍增升级各项考核目标,各成员单位进一步压实责任,发挥好工业统计联席会作用,做好工业增加值、营收、固定资产投资、税收等经济指标的研判、分析工作,确保重大项目、重点企业投资、经营数据应统尽统,客观真实反映我县工业发展实绩。
4.强化督促检查。健全工作督查机制,日常抽查和专项督查相结合,日常抽查根据需要不定期开展,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全面深入了解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督促解决各部门、各项目、各企业在推进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
5.强化宣传造势。组织县新闻媒体深入一线推出宣传专题专栏、撰写系列报道和评论,每月通报各工业项目落地、开工、竣工情况,表扬先进,督促后进,营造你追我赶的工业倍增升级良好态势。
6.强化考核考评。对各责任单位实施差异化考核,将各单位推进招大引强、项目建设、帮扶企业等重点工作情况作为年度综合考核的重要依据。先进单位由县委、县政府进行通报表扬,位列后三名的单位取消工业领域评先评优资格。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