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决策公开 > 政策文件与解读 > 政策解读

【新闻发布会】我县召开工业经济专题新闻发布会

访问量:

6月6日,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工业园区管委会召开工业经济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县近年来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下一步发展方向。

据了解,我县工业发展态势好、动能强、后劲足,2024年一季度规上企业数新增16家,列全市第1位,总数达218家;2023年,于都工业园区获评全国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先进产业园区、第三批江西省数字经济集聚区等荣誉;第二轮调区扩区获省政府批准,目前批准面积为13.22平方公里;争取增发国债6600万元;在省级开发区综合考核中,首次获评第一等次,列全省第17名,比上年度前进36位。

下一步,我县将扎实推进县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5313”行动计划,优化产业布局,培育“骨干”聚合,激活“内力”聚神,用好“外力”聚智,奋力谱写于都工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发布会上,还解答了《关于印发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若干措施的通知》等相关政策的落实措施,并现场回答了记者提问。

媒体问:

20241月我县出台《于都县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5313”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推进五条重点产业链发展?成效如何?请简单介绍一下。

县工信局工业经济监测分析中心主任答:

我们立足自身特色优势,找准本地有基础、有条件、能够率先突破的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新型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等5条产业链重点发力,全力以赴补短板、锻长板、固底板,推动我县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更高、结构更优、效益更好。

一是优化纺织服装“老链”。全县现有企业385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140家,亿元以上企业17家,主攻时尚女装、时尚牛仔和运动休闲等细分品类,以卫棉纺织、赢家时装、兴雪莱、翡俪文德为龙头,打造了2个“区中园”(赣深时尚产业园、中赣服饰产业园),形成纺织服装先进制造业集群。2023年全行业产值达850亿元,增长6.25%,完成出口21.27亿元,增长12.82%。作为全市纺织服装“一核四区”的核心,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焕发新活力:一是做好数字化转型升级,引导35家企业建设智能车间,衣服“一挂到底”,其中威来服饰新上全自动电脑机,兴雪莱自主研发“衣慧云”系统,翡俪文德融合工业互联网技术,卫棉成为我国首家通过三级认证的纺织企业等等,生产效率提高了30%以上;二是延链补链、增强韧性,引进落地了一批织布、绣花、辅料、水洗等上下游企业,搭建了成衣市场、会展中心、产业研究院等平台,把价值链的两端进一步延长;三是做大规模、拓展市场,出台政策鼓励卫棉、正亿新上产线、更新产品,帮助仔衣库、瑞冠等企业跑市场、拉订单,63家企业在去年全国纺织服装行业下滑的大背景下逆势上扬,增长面超50%,其中17家企业实现营收翻番;四是抢抓机遇、主动融湾,建设赣深时尚产业园,由深圳企业抱团投资建设,主攻高端女装、高端定制细分领域,建成后将成为我县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赋能平台。

二是拓展电子信息“支链”。电子信息产业门类繁多、竞争激烈,我们瞄准健康声学、半导体照明、5G通信和汽车电子4条细分赛道,从“一个产品”“一个龙头”出发,引出“一条支链”,带出“一个产业”。按照“不拼体量拼体系”的思路,在工业园区初步建成了龙头引领、链式发展、产业集聚的声谷科技产业园、赣深光电产业园、5G智慧产业园和汽车电子产业园。我们立足于都,面向全市、全省甚至全国延链补链,真正实现“邻居就是上下游、园区就是供应链、县域就是产业链”!全县电子信息规上企业30家,实现营收40.48亿元,增长29%。健康声学领域,我们以天键股份为链主企业,以泰电子、怡信电子为骨干企业,全力打造声谷科技产业园。产业园内,天键股份作为龙头吸引了上游的元器件供应、中游的注塑、零部件等关键环节配套企业35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半导体照明领域,我们以莱特光电为链主企业,顺着链条引、围着链主转,着力打造赣深光电产业园,目前企业达28家。5G通信领域,我们以佰才智慧为链主企业,推动了电信、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广了应急救援、5G+场景应用,目前企业已达8家。汽车电子领域,以原有的合瑞电子、旺来科技等企业为基础,先后投产了孚卡科技、通臻科技等12个省大中型项目,力争在三年内形成汽车电子产业园。

三是补齐新型材料“断链”。我县主攻装配式建筑细分领域,目前拥有杭萧钢构(钢结构)、中民筑友(楼层板)、榕强科技(内隔墙板)3家行业内龙头企业,37家配套企业,在罗坳的新型材料产业园形成了“砂石骨料+水泥制造+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产业链。但是受市场因素影响,我们在上下游产业链贯通上还有断点。为此,我们找准断链环节重点突破,引进预制内外墙板、楼梯、叠合楼板等配套企业,推进钢结构竖向结构生产和PC横向结构生产深入结合、融合互补。

四是构建装备制造、新能源“新链”。我们盯牢行业最新发展动向,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积极引进装备制造新兴产业,抢抓新能源未来产业,构建“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在装备制造产业上,我们按照“不图竞争图互补”的思路,避开同质竞争,精心选择电镀机床、LED封装设备和阀门制造细分领域,以竞铭机械、创芯人为龙头企业,落地8家企业。比如竞铭机械生产的电镀机床市场占有率达70%,很多县外企业都是其下游客户。创芯人为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疗、汽车制造、机器人等行业提供“标准件一站式采购、非标件定制加工生产、品牌件集采”,从标准到协同、服务到赋能,打造智能智造产业生态闭环。在新能源产业上,我们瞄准新型储能、动力电池等领域,已落地聚盈新能源和国投电力6GWh储能生产基地项目等科技前沿项目。这些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项目都将在于都实现量产,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最大变量,换道超车,未来可期!

下一步,我县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1269”行动计划和“7510”行动计划,全面推进“5313”行动计划,挺起“制造业当家”脊梁。力争到2026年:5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年均营收同比增长13%左右,构建具有于都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重大成效。

媒体问:

4月16日,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大会在南昌召开。同日省工业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发布了《关于印发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若干措施的通知》,出台了11条措施,请谈谈我县下一步如何贯彻落实?

县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为嵩答:

4月16日,在南昌召开的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大会,是近年来我省工业领域召开的一次隆重盛会,规格高、规模大;具体出台了11条支持措施,对数字化转型工作支持力度空前!足以突显省委、省政府对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视与决心。因此,我们将全面吃透上级文件会议精神,齐心协力以落实政策和精准服务为核心,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服务导向,尽快落实我县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各项工作。

(一)高度重视,加强政策宣传。

深入我县规上企业宣贯数字化转型政策。通过建立政府部门牵线、行业企业自律、数字化服务商提供服务的三方协作机制,邀请行业内专家讲解政策及普及数字化转型相关概念。对数字化转型工作意愿不强的企业,各安商单位主动靠前,深入企业,实地调研,耐心讲解政策,切实打消企业不愿转、不能转、不会转的顾虑,提升企业参与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积极性。

(二)高位推动,做好入企评价诊断。

扎实做好入企评价诊断工作,是大力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基础工作。4月份已组织专家对全县218家规上企业两化融合度评价等级再次进行全面摸底。对34家新入规企业组织了专员入企评价工作,做到入规与评价同步进行。下一步将按市局统一安排再组织专家入企进行数字化诊断,在入企诊断时,对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迫切的企业量身定制数字化转型方案,做到以评促转。

(三)龙头引领,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改造。

一是加快龙头引领转。利用“卫棉集团5G+慧纺云纺纱”“赢家时装高端女装智能定制”“兴雪莱智慧工厂”“欧翔电子数字车间”等龙头企业成效显著的案例样板,推动纺织服装、电子信息产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中小企业“看样学样”。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鼓励和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云服务商和第三方机构针对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的应用需求,开发使用便捷、成本低廉的数字化平台、系统解决方案、工业APP等产品和服务,降低上云门槛和成本,带动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能力提升。

二是培育“新增长极”转。加快推动新落地、新引进项目的建设,大力培育佰才智慧、创芯人、莱特光电等优质制造业重点新企业,构建我县“新增长极”转型升级样板板块。

三是推动“链式”转。以三大主导产业链“链主企业”为中心,推动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和新型材料产业的上下游企业以数字化转型和企业数字工厂建设为双轮驱动,推动“链式”数字化转型。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大智能装备产品创新与应用推广力度,提升核心装备和关键工序数字化水平。提高纺织服装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的使用率,推进纺织服装类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改造。

(四)加强要素保障,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

一是围绕我县5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大力支持企业聚焦全要素、全流程、全生态数字化转型发展,重点培育以江西卫棉、天键电声等企业为“数字领航”企业,着重打造以江西卫棉、赢家时装、兴雪莱服装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重点的“小灯塔”企业,培育新兴产业创芯人为“数智工厂”,培育江西卫棉、旋宇服饰为“智能标杆企业”。积极申报省级纺织服装“产业大脑”,切实构建一个数字化管理系统平台,对企业的运营、研发等要素进行全面掌握、分析、研判和预警,帮助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二是积极开展我县纺织服装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申报工作,加快5G智慧产业园、赣深光电产业园、汽车电子产业园等智慧园区建设,探索发展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加快产业资源虚拟化集聚、平台化运营和网络化协同。三是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产业投资基金等要素向数字化转型方向投入,创新金融产品,开发针对数字化转型的金融产品并给予优惠贷款利率支持。

媒体问:

2023年9月,江西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吹响了新时代开发区改革发展的号角。请问于都工业园区在改革创新发展上取得了哪些成效?

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管伟群答:

近年来,于都工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的各项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不断加快改革创新发展进程,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干部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2023年,于都工业园区获评全国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先进产业园区、第三批江西省数字经济集聚区等荣誉;第二轮调区扩区获省政府批准,目前批准面积为13.22平方公里;争取增发国债6600万元;在省级开发区综合考核中,首次获评第一等次,列全省第17名,比上年度前进36位。

(一)聚焦“人、事、酬”改革,增强内生动力。印发了《岗位聘任(用)管理办法》《薪酬管理办法》《绩效考核办法》等制度文件,探索实行“档案封存、员额总控、全员聘任、绩效考核”的管理模式,打出了一套“人、事、酬”改革组合拳。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形成薪酬多劳多得、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良好氛围。对自然资源、城管、市监、司法等驻园单位进行了人员、绩效及管理划转工作,进一步增强了工作合力。组建了“于都县招商服务有限公司”“于都工投人力人才服务有限公司”,“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营模式进一步完善。

(二)聚焦招商模式改革,增强产业发展活力。2023年,工业园区引进或参与引进项目76个,签约总额为412亿元。一是用活资本招商。积极探索与头部投资机构设立专项基金开展招商,与连续3年获金投奖的珠海境成资本合作,以“小财政”撬动“大资本”,成功引进佰才邦、证鸿科技等成长型、高科技企业。二是实施链式招商。纺织服装产业方面,以兴雪莱为龙头,引进了兴莱达、中国(赣州)国际服装城等安踏、特步、森马供应链生产基地和产业配套;在“移动智能终端”领域,以“小华为”佰才邦为龙头,先后引进了沁科飞、中剑光电等十余家拥有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的企业;在“半导体照明”领域,新引进中晟泰科、顺成光电等企业,“于都光谷”初具规模;在“装备制造”领域,以竞铭机械为先驱,引进了固晶机自主研发制造商丰泰工业,智能装备零部件领域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创芯人科技等,于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逐步集聚。三是开展以商招商。依托以泰电子,引进了竞铭机械等装备制造企业。

(三)聚焦发展平台改革,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坚持规划先行,立足未来发展,抓紧制定完善产城融合规划、修订工业园区控制性详规,统筹谋划推进商贸、教育、金融服务业和公共厕所、运动场所、充电桩、公共食堂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以人为本、产城融合的工业园区。累计建成标准厂房227.5万平方米、在建标准厂房116.5万平方米,有力保障了签约企业"拎机入驻"。在建成检验检测等10大产业发展平台的基础上,2023年中国(赣州)国际服装城、国际会展中心等平台项目建成运营。佰才邦国家级重大项目实验室落户园区。建立江西省健康声学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装配式钢管束结构工程研究中心、武汉纺织大学于都牛仔产业研究院、江西服装产业技术研究院等8个省级创新平台,武汉纺织大学于都牛仔产业研究院、中纺标(江西)检测有限公司已列入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储备库,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

(四)聚焦服务机制改革,优化园区营商环境。纵深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推行“签约即落地、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模式,实施优惠政策兑现“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制度,2023年,我县在“亲清赣商”平台共梳理上线56项惠企政策,通过“亲清赣商”平台兑现惠企资金880笔,兑付资金达1.43亿元。实施网格化精细化服务管理,凝聚园区合力,扎实推进党的建设、企业服务、安全生产等工作,及时协调解决节点难点问题,让企业在于都“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下一步,园区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时提出的“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照责任分工,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管理制度改革、发展模式创新为主线,以发展实体经济为主责主业,加快建设权责清晰、规范高效的现代开发区管理制度,推动工业园区动力再造、活力迸发、实力跃升。

媒体问:

近年来,园区发展势头强劲、荣誉不断。请问今年以来,工业园区在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科科长答:

2024年,园区按照工业新区规划,努力完善园区基础配套,改善民生设施,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园区承载力。

一是积极向上争资,为项目建设提供源头活水。我们争取了2023年增发国债6600万元,新建了上欧片区排水防涝项目,该项目主要是建设DN300~DN800排水管网约46.2公里,在石塘、铜锣、坳脑、叶屋等片区建设0.12立方米/秒的排涝泵站4座,配套建设雨水检查井1718座,雨水箅子2659个,排水口1个。项目的建设将大大减轻相关区域发生积水等灾害的威胁,排水防涝效益显著,能够保护城区不被积水侵袭,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还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及投资环境,促进当地增收,增加当地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科技、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使群众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从而全面推动项目区域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二是完善交通路网,优化园区出行环境。今年,我们将续建罗坪1号安置地、经五路、纬三路等道路约3.5公里,该项目可以改善交通状况,提高居民出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不仅能够减少交通拥堵和事故的发生,也大大缩短了居民的出行时间。同时,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商业活动,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的商机和收入。

三是解决群众诉求,办好民生实事。园区始终把“12345”便民服务热线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反映合理诉求的主渠道之一,始终把提高办件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作为工作目标。一方面,根据来电信息内容,快速判定管辖范围,明确职责部门,实行快速转件,不断提高办件效率;另一方面,对工单反映的问题迅速核实具体情况,及时对接相关村、社区和部门办理,不断提升办件质量。我们也会第一时间将办理结果反馈给来电人,确保群众的合理诉求能够得到及时有效解决。2024年1月到4月,园区结合12345工单反馈问题,解决了229个民生实事问题,保障了群众切身利益。下一步,我们将协助县行政审批局以提升12345热线服务效能为抓手,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推进12345热线与政府门户网站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大幅提升群众办事的“直办率、智办率、满意率”,让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带来的高质量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