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决策公开 > 政策文件与解读 > 政府文件

关于印发《于都县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5313”行动计划(2024—2026年)》的通知

访问量:

于府字〔20243

于都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于都县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5313”行动计划(2024—2026年)》的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县直(驻县)各单位:

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将《于都县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5313”行动计划(2024—2026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2419

于都县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5313”行动计划(2024—2026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省“1269”行动计划和全市“7510”行动计划,深入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建设具有于都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全国、省、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对标《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2023—2026年)》框架,对表《赣州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7510”行动计划(2023—2026年)》任务,坚定不移落实工业强市战略部署,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打造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于都提供强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2026年,力争实现“5313目标,即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新型建材、装备制造和新能源等5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打造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和新型建材等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县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3%左右,统筹制造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取得明显成效。

三、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5条重点产业链

纺织服装产业链。坚持科技、时尚、绿色的发展方向,以产业承接、自主创新、数字转型、品牌建设为发力点,聚力时尚女装、时尚牛仔等细分领域,完善水洗、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智慧物流、新型市场等配套,打响时尚之都品牌,构建赣州市纺织服装产业带一核四区中的核心。围绕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带核心区和国内知名时尚女装智造基地定位,建设全国服装优质智造示范区,打造以创新驱动、集聚协同、持续发展为特征的世界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先行区。力争到2026年,纺织服装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0亿元,规上企业突破150(其中新增22家以上),规上营业收入达到93亿元以上

电子信息产业链。深化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强链补链延链工程,聚焦健康声学、LED半导体照明、5G通信、汽车电子等细分领域赛道,加快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链转型升级,强化智能终端对全产业链的拉动作用,提升电子元器件等配套能力。力争到2026年,全县电子信息产业链规上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规上企业新增30家以上,企业总数突破60家,培育1家营收4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

新型建材产业链。依托江西于都南方万年青水泥有限公司、杭萧钢构(于都)有限公司等链主企业,推动水泥、墙体材料等传统产业焕新,加快建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形成水泥制造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装配式建筑部件全产业链条。力争到2026年,全县新型建材产业链规上营业收入突破35亿元,新型建材产业规上企业突破19家(其中新增8家以上),打造国家级绿色工厂1个以上,建成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1个以上。

装备制造产业链。以江西竞铭机械有限公司、江西省创芯人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和江西创思丰泰技术有限公司为核心,通过招商延链条、项目补链条、集聚壮链条,在表面设备、汽车零部件、半导体设备、机械装备等细分领域精准发力,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模化、产品品牌化、营销现代化。力争到2026年,我县装备制造产业链规上营业收入突破12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3家以上。

新能源产业链。以江西恩普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为链主,重点推进新型储能生产基地投产,主攻储能生产线、动力电池、新能源组件等细分领域,跟踪培育未来新能源行业。到2026年,力争全县新能源产业链规上营业收入突破5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家以上,形成1个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园区。

(二)3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纺织服装先进制造业集群。依托赢家时装(赣州)、江西翡俪文德等龙头企业,以时尚女装为重点,兼顾发展牛仔、休闲类服装等品类配套发展绣花、成衣印花、压褶等工艺技术,发挥女装产品的时尚特点,延伸发展时尚设计、网红经济、直播带货等产业。统筹建设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纺织服装设计中心、商贸物流中心、供应链生产调度中心等各类产业服务总部机构和平台,进一步辐射和带动瑞金市、兴国县、宁都县等周边县(市、区)共同发展,打造以于都为核心的赣州市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充分发挥赣州市“7510”行动计划政策引导作用,加快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提升我县在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带的集聚影响力。依托天键电声股份有限公司、江西莱特光电有限公司等头部企业,大力发展智能蓝牙耳机、蓝牙音响等健康声学产品和LED及半导体封装、键合金丝、无粉照明等光电产品,打造5G电声信息科技产业园、赣深光电产业园等园中园,形成具有于都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新型建材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制造业,在罗坳工业小区建成新型建材和绿色装配式建筑构件、部品生产基地,在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住宅建筑中推广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将杭萧钢构(于都)有限公司打造成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四、主要措施

(一)强化项目建设

1.引进强链补链项目。聚焦电子信息产业链中健康声学、半导体照明、5G通信、汽车电子等细分领域上下游缺失环节和薄弱环节,瞄准纺织服装、新型建材、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链关键技术应用环节开展针对性招商引资,持续完善产业链条。各产业链链长牵头部门要和各链主企业共同研究并编制产业链图谱,不断延展支链,从资源一个点、上游一个产品出发,引出一条支链,带出一个产业,着力丰富产业业态,进一步拓展产业链的覆盖面和价值链。

2.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项目大会战活动和赛马比拼。聚焦审批、用地、用能、排放、资金、人才等要素环节,对各产业链列入省、市重点建设的项目,建立一个重点项目、一名责任领导、一个工作班子、一套推进计划的揭榜挂帅工作体系,助推项目落地建设。加大工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政策倾斜支持力度,扶持中韩(于都)汽车电子产业园、赣深光电产业园、中赣服饰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投产达产,以项目拉动、企业带动全方位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企业培育

3.推进企业梯次培育。建立企业梯度培育制度,一是推动小升规,围绕重点产业链企业建立种子库,积极引导成长性好的工业企业及时申报入规纳统;二是推动规改股,围绕主营业务明确、财务制度健全、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建立名录库,加大帮扶力度,重点协助企业解决股权确认、行政许可衔接、债务处置、资产重组、融资担保等问题,指导企业规范创造改制条件;三是推动股上市,围绕高新技术、专精特新、隐形冠军等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建立培育库,充分发挥《支持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中绿色通道政策支持,服务企业上市挂牌、并购重组,缩短上市时间。

4.加快培育链上企业。将各重点产业链骨干企业纳入县一企一专班帮扶,制订一企一策,切实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困难问题。鼓励骨干企业加深合作、进行优势互补、实现强强联合,支持其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一批产业集群配套专家企业,打造一批细分行业和细分市场领军企业、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实现我县独角兽、瞪羚企业零的突破。

5.打造龙头链主企业。在各重点产业链培育一批亿元以上优质企业,成长一批营收10亿元以上重点企业,壮大一批20亿元以上骨干企业,实现5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零的突破,进一步打造成产业链链主企业。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在技术攻关、产品推广、产销合作、标准制定、质量管理、品牌创建等方面形成示范,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三)强化集群发展

6.推动集优集群发展。围绕我县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新型建材、装备制造和新能源产业发展基础和已有优势,明确重点发展方向,集中力量打造健康声学、半导体照明、装配式建筑、锂电储能等细分赛道特色板块。

7.完善产业链协同。引导产业内龙头企业整合产业资源,在县域内洽谈协作,形成供需关系;鼓励企业与产业关联性强的重点企业进行跨产业跨区域配套合作,做强做优产业链,进一步集龙头企业、中小企业、技术研发机构、专业服务机构于一体,实现上中下游企业在空间上集聚、业务上协作、资源上共享。

(四)强化创新赋能

8.提升技改智造水平。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现有基础上实施技术改造,提升自动化水平;支持企业新投入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提升信息化水平,构建全流程智能化体系。充分发挥省、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引领示范作用,协助产业链重点企业技改项目申报国家、省、市各类专项扶持资金支持;吸引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工业互联网运营商、高校院所为企业提供生产线智能化诊断、改造等服务,提升产业链整体智造水平。

9.聚力成果转化运用。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上精准发力,深入推进和省级、市级创新平台以及高校院所的产学研用合作,主要引导各重点产业链企业加大运用专利技术、促进转化实施的能力,实现终试技术的现实生产力产业化。

(五)强化要素保障

10.提高园区承载能力。一是提前谋划产业布局,编制各产业链空间布局规划,明确土地指标比例范围,保障各产业链整体科学统一、布局相对合理。适度超前做好标准地储备供应,全力保障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实现筑巢引凤二是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聚焦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等问题,大力推进低效工业用地连片整治和盘活利用;加大力度回收闲置标准厂房,提高厂房利用率,做到腾笼换鸟三是推动工业上楼,根据各重点产业链特性,设计一批层高、荷载承重、周边配套符合企业实际生产需求的标准厂房四是推进中赣服饰产业园、赣深光电产业园、中韩(于都)汽车电子产业园、高端装备产业园等园中园建设,持续推进道路管网、绿化亮化、配电扩容、生活配套等设施建设提升园区面貌。

11.加快产融服务对接。围绕产业链配套资金链,充分发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作用,积极深化金融与产业有机结合,围绕一个重点产业配套一支产业引导投资基金,做大吸引社会资本率,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产业投资基金等要素向重点产业集聚。鼓励金融机构综合运用中长期贷款、融资租赁等方式,开发针对链主及其配套企业的金融产品并给予优惠贷款利率支持,加大产业链协同和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力度。

12.加大产业人才供给。立足各产业链重点企业,摸清人才供需情况,建立人才库、专家库,定期开展需求调查和信息发布;深化政校企合作,联合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大学等本科院校,发挥于都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赣州工业技工学校等本地中职院校作用,探索校企订单式培养专业人才,打通校企人才直通渠道;融入省赣鄱俊才、市苏区之光等人才培养计划,鼓励企业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提升模式,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薪资待遇水平,千方百计留住产业人才。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工业倍增升级行动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工作。县工业倍增升级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工信局)负责链长制工作的组织协调,牵头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发展,制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考核办法。各产业链牵头单位制定出台一产一策,推动链长制工作走深走实;县统计局研究建立产业链统计监测体系;各责任单位要把链长制工作纳入本部门重点工作并建立相应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二)加强调度推进。建立日常调度机制,县工业倍增办每月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各产业链每月召开一次推进会,研究解决产业链现代化建设重大问题。建立问题办理机制,不定期召开政企圆桌会议,协调解决各产业链企业发展、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实行清单交办、跟踪督办、限时销号闭环管理。建立提醒督办机制,不定期深入企业和项目一线进行调研督导,综合运用提醒函”“督办函两种形式,推动问题有效解决。

(三)加强考核引导。每年对各部门推进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工作成效进行综合考核,先进单位由县委、县政府进行通报表扬,排名末位的进行表态发言。明确全县流动现场会项目必须从五大重点产业链项目中选取。树立鲜明用人导向,注重在党政班子中配备熟悉制造业和产业链的领导干部,在产业发展一线锻炼考察优秀年轻干部。加大对推进产业链发展特色典型经验案例的发掘和宣传推广力度,营造抓产业链、抓制造业的共识和氛围。

附件:1.于都县纺织服装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

2.于都县电子信息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

3.于都县新型建材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

4.于都县装备制造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

5.于都县新能源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

6.于都县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5313行动计划工作机制


附件1

于都县纺织服装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

为贯彻落实全县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5313行动计划(2024—2026年)工作要求,促进我县纺织服装产业实现补短板 锻长板 促发展目标,特制定于都县纺织服装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如下: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全省“1269”行动计划,贯彻全市“7510”行动计划,坚持科技、时尚、绿色发展方向,以产业承接、自主创新、数字转型、品牌建设为发力点,聚力时尚女装、时尚牛仔等细分领域,完善水洗、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智慧物流、新型市场等配套。围绕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带核心区和国内知名时尚女装智造基地定位,建设全国服装优质智造示范区,打造以创新驱动、集聚协同、持续发展为特征的世界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先行区。

二、发展目标

1.行业增长目标。于都县纺织服装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2以上,总数突破150家,实现规模以上企业营收93亿元以上,其中亿元以上规上企业17。服装产量、产值年均增速达12%以上,纺织服装全产业链产值实现1000亿元。

2.主攻领域目标。以发展时尚女装为重点,兼顾发展时尚牛仔、运动休闲类服装,带动绣花、数码印花、钉珠、打缆、洗水等工艺型产业,和设计、模特、网红、摄影等产业协同发展,配套企业增长率达到20%以上。

3.科技创新目标。培育2—3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或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0.8%以上,重点企业达到1.5%以上。

4.智能制造目标。继续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持续提升纺织服装产业信息化水平,扩大自动化设备使用范围,6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升级,培育5家智能制造示范企业,逐步形成涵盖测体、设计、加工、检测、仓储、物流、客户服务等全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集成管理体系。

5.品牌发展目标。立足双循环发展格局,不断强化产品品质,丰富产品品类,加快品牌建设,培育一批竞争优势明显的优质制造企业和10—15家市场认可度高、美誉度好的自主品牌企业,区域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6.绿色发展目标。全面推行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全力打造10家绿色工厂,倡导绿色供应链和循环再利用体系建设,推出更多绿色纺织服装产品。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支持重点企业发布年度社会责任报告。

三、重点任务

(一)优质智造提升行动

1.产能拓展工程。高质量提升产业承接能力和水平,全力打造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承接地知名区域品牌。夯实产业基础,完善配套设施,特别是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深化区域产业合作,主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及长三角产业转移,提高于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水平。按照多层次发展原则,以工业园和县城为中心,布局创建园区(县城)、乡镇、村三级联动发展空间,拓展产业承载功能。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企业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重点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创新发展、资本运作等方式,培育一批营收过亿和税收超千万且掌握核心技术、拥有集成创新能力、引领产业融合发展的制造领军企业。集聚优化人力、资本、土地等产业要素,打造县域产业融合生态,鼓励中小企业聚焦核心领域集中发力,培育2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牵头单位:县工信局、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责任单位: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商务局、县税务局、县人社局、县自然资源局、县统计局、县金融服务中心、各乡镇]

2.“双品创优工程。以品种和品质为目标,构建产品研发体系,加快产品创新,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富有创造力的于都服装聚焦消费变革趋势,建设引领型、平台型和实用型于都纺织服装产品创新中心,围绕产品企划、设计创意、材料创新、工艺变革、品牌运作等关键方面,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与技术攻关,提升于都产品创新能力,推进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支持企业与北京服装学院、江西服装学院等高校及相关机构合作设立研发设计中心,加强新工艺应用与新产品研发,发展系列化、功能化产品,大幅提升产品个性化、时尚化、品质化水平。鼓励企业运用5G互联网信息技术,发掘数据资源价值,打造高端定制服装品牌,逐步形成以定制为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打造世界服装定制中心。打好时尚之都体育融合融合组合拳,以运动休闲服装制造为主体,围绕校服、骑行、泳装、跑步等运动领域,构建和打通运动品牌供应链体系,引进培育一批国内外运动品牌,打造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新生态,初步形成具有于都特色的体育服装制造基地。鼓励企业加快生产流程再造,加大采用新设备、新工艺,重点提升大类服装生产模板工艺应用比例,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加强中小企业质量培训,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生产技术,进一步建立健全于都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增强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和高品质产品供给能力。引进培育第三方国家级服装产品质检中心,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等项目的系统化监测,提升和保障产品品质。[牵头单位: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市监局、县教科体局、县发改委]

3.“数智升级工程。推动服装先进制造装备应用,推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工厂建设,发展壮大基于5G互联网新技术的数智能力,提升于都纺织服装产业智能智造水平。开展数字化工厂认证,精准把脉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问题,重点培育数字化企业标杆,大力推动行业数字化进程。成立智能制造、数字技术融合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引进一批具有丰富经验和实力的数字化服务企业,打造赋能大中小企业数字化生产管理平台,构建企业数字化服务体系。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发挥赢家服饰、翡俪文德服饰、兴雪莱服饰等企业示范作用,支持企业建设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推进缝前、缝中、缝后制造全流程自动化设备改造升级,推动生产工艺流程数字化再造,强化企业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和综合应用,加快服装智能水平整体提升。支持企业数字化发展,鼓励中小服装企业上云,加快服装设计、制造、管理、仓储、物流配送等环节数字化建设,提升企业内部及上游供应链体系数字化连接和系统管理能力,大力构建柔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牵头单位:县工信局,责任单位: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商务局、县发改委、县大数据中心、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电信公司]

(二)产业链提升行动

1.设计提升工程。以创意设计为目标,构建创意创新设计平台,汇聚国内外战略软资源,不断提升ODM企业比例,持续提升创意设计能力,增强于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新能级。积极引进10—15家国内外优质创意设计平台,鼓励开展国家级纺织服装创意设计园区(平台)建设与试点示范,鼓励吸引设计师在于都设立工作室,支持企业设立设计中心。加快建设新锐设计师空间,发挥FDC时尚产业综合体平台作用,重点引进80名省十佳、全国十佳、金顶奖等不同级别设计师,大幅提升于都服装产业时尚创意水平。拓宽与设计师合作模式,鼓励企业通过股权、产品系列研发等形式与国内外知名设计师及设计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快速提升于都设计水平。搭建时尚发布平台,定期举办中外知名设计师、服装品牌趋势发布,在合适时间举办时尚节。构建设计产业链云平台,为设计师链接市场和供应链,实现无缝紧密对接服务,推进设计成果转化。[牵头单位: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商务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工投公司]

2.面辅料市场工程。以构建产业链协作创新平台为目标,以面辅料市场建设为重点,打造智慧高效的综合性行业采购平台,加快建设面辅料供应链体系,提升服装企业供应链快速反应能力。发挥中国(赣州)国际服装城(含面辅料市场、成衣市场、会展中心、四星级酒店)运营作用,引进国内优质面辅料交易互补平台,形成面辅料供需线上线下适时对接机制,完善线上线下面辅料系统化、立体化服务体系,提升产业链柔性化供应水平。加强与柯桥轻纺城、盛泽东方丝绸市场、广州中大轻纺城等专业市场对接与合作,集聚服装面辅料品牌商,引进设备制造商及软件等服务商,建设以面辅料为主体融合上游产业链的线下实体采购市场,打造富有联动效能的采购市场和供应链体系。[牵头单位: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商务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工投公司]

3.服装市场工程。面向国内外、线上线下市场,围绕制造品牌和终端品牌市场需求,加大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建设,强化市场带动拉动效应,进一步推动产业价值提升。按照市场平台服务发展模式,聚集各类市场主体,重点打造服装终端品牌高质量产品供应体系,把于都打造成中国服装电商、优质服装品牌选品快反中心。以终端消费服务为目标,建设成衣市场,围绕红色时尚,提升完善上欧时尚商贸街建设,支持国内外知名服装品牌入驻于都大型商场及商贸街,推动于都重点商圈品牌化、时尚化发展。引进相关机构、互联网领军企业、网红品牌等市场主体,打造集设计、展示、体验、购物于一体的电商直播平台,鼓励企业开展电商直播、网上定制等业务,拓宽于都服装产业市场新空间。引进打造一批优势明显、定位清晰的服装外贸企业,高质量带动于都服装出口业务发展。联合电商平台、产业互联网平台,围绕跨境电商培训、资源整合对接、国际时尚潮流分析、服装资源展示等环节打造一站式跨境电商协同发展平台,助力于都服装企业海外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把于都打造成中国服装行业跨境电商示范区。[牵头单位: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商务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市监局、县工投公司]

4.智慧物流工程。结合纺织服装产业小件物流特性,借助互联网新技术,融合众包、众筹、共享等新方式,科学合理规划物流中心建设。加快天地汇智慧物流园项目建设,重点引进百世物流、京东物流、唯品会物流在于都设立区域仓储物流中心,构建立体物流体系,力争把于都打造成辐射华东链接华南的时尚物流中心。鼓励行业建立高效便捷的智慧配送网络,支持企业加强与电子商务、快递等服务型企业合作,构建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立体化物流配送体系,持续提升物流效率和客户体验度。鼓励企业借助信息化手段,建设发展自动化物流仓储中心,优化提升订单运营、分拣加工、客户服务等系统功能,持续推动企业仓库管理水平和物流效率。[牵头单位:县发改委,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县商务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工投公司、县大数据中心、贡江镇]

(三)人才厚植提升行动

1.企业家精神塑造工程。强化长征精神与现代企业家精神相互融合,培养一批具有产业情怀、社会责任、勇于开拓的于都纺织服装企业家群体。打好长征文化时尚之都组合拳,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把不畏艰难、敢于创新的长征文化融入纺织服装产业特别是企业家精神的塑造,培养一批具有精益求精、诚实守信、产业情怀、社会责任的企业家队伍,为于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注入根本性动力。开展企业家人才进修计划,鼓励于都纺织服装企业家及高级管理人才到北京服装学院、武汉纺织大学、江西服装学院等行业高等院校、行业科研机构进修,支持企业家参加海外游学、企业家论坛等行业专业交流活动,重点培养100名富有国际视野、商业思维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才。[牵头单位: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责任单位:县人才办、县人社局、县文广新旅局、县博物馆、县委党校、县史志研究室]

2.人才数据库工程。依托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适应新时期于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实现人才数据自动处理、自助服务、共享服务职能,降低信息获取成本、规范企业用工秩序,全面提升于都产业人才管理服务效率。成立人才资源数据中心,搭建人才信息化管理体系,迅速、有效、安全地汇集产业人才系统化信息,畅通人才、企业、政府信息沟通渠道,形成于都纺织服装产业动态产业人才库。设立产业工人数字档案,根据工人工作稳定性、技能水平、培训经历等基本信息,形成产业工人个人识别数字标签,提升产业工人就业水平和管理水平。构建人才潜在需求挖掘及发布机制,持续加大于都纺织服装产业人才资源摸底和研究,科学预测人才潜在需求方向及要求,及时制定人才引入培养决策和相应的行动方案。[牵头单位:县人社局〈县就业创业服务中心〉,责任单位: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县大数据中心、各乡镇]

3.人才倍增工程。发挥于都人力资源优势,完善就业创业服务机制,拓展优化人才舞台,聚集吸引各类时尚人才,形成人才倍增新格局,为于都做大做强服装产业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提升企业效益,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园区生活配套,规划重点区域定点务工班车,优化车间进村等产业形态,激活农村闲置劳动力资源,形成当地人力资源挖潜新局面。完善个人创业、品牌孵化服务机制,搭建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等人才对接平台,落实企业税收、办公场地、人员招聘等政策举措,加大住房保障、子女就学、就业创业培训等配套服务,鼓励外出务工人员、管理人员及院校毕业生返乡,形成于都优秀时尚人才返乡就业创业新格局。围绕品牌、电商、营销等人才,通过创新引入、双向挂职、项目合作等柔性人才流动方式,争取引进高层次人才40个,吸引不少于1000名大学毕业生回于都创业就业,形成优秀人才为我所用新局面。建立企业家、管理人员、技能型人才、产业工人多层次服务、保障体系,为各类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和发展空间,形成于都服装人才分层管理新机制。[牵头单位:县委组织部,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县教科体局、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总工会、县住房保障安置服务中心、县职业中专、县新长征技工学校、各乡镇]

4.提智增技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于都纺织服装职业教育水平,畅通人才评级晋升渠道,分级开展技能型、工匠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打造于都纺织服装产业高素质人才队伍。依据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持续优化提升于都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于都技工学校等职业学校服装课程及教育方案,加大校企合作,增加服装定制化人才培育,加大实用型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集合国内外优质服装教育资源,依托江西服装学院等院校,探索合作办校新模式,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培训平台,着重培养服装制造需要的制版师等高技术人才。定期举办服装技能年度大赛,设立年度时尚工匠大奖,鼓励企业提升技能型人才待遇,推动产业工人向技术工匠型人才转变,力争每年培育时尚匠人100名。围绕智能制造、品牌运营等领域,聚合政产学研各方面力量,构建多层次的创新型、复合型服装人才培养与服务体系,培育一批适应新时期服装产业发展的于都创新型高端人才。[牵头单位:县教科体局、县人社局、县总工会,责任单位: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职业中专、县新长征技工学校]

(四)现代时尚产业园提升行动

1.时尚产业园基础配套提升工程。鼓励园区按照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思路,以个性化发展为主线,以高品质制造为目标,把楂林、上欧、罗坳等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专业化、现代化、全产业链配套的时尚制造园区。支持园区聚焦首位产业,细化产业方向,编制产业发展愿景图,强化园区产业功能布局,高质量谋划园区时尚空间,形成园区个性化竞争力,打造全国纺织服装产业承接转移示范园区。按照园区发展规划要求,基于服装企业和品牌需求,加快园区互联网新时代服务体系建设,强化面辅料、设计、营销、市场等产业要素内部协同,同时加强与东部时尚园区产业体系动态合作机制的构建,从而赋能园区企业发展。全面升级改造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以5G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园区业务、服务和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形成信息资源集约共享的园区服务体系,打造园区智慧服务中心,推广免申即享”“即申即享重点完善学校、人才公寓、托老、托幼、商超、休闲娱乐等配套建设。[牵头单位:县工业园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县工投公司、县教科体局、县行政审批局、县商务局、县城管局、县住房保障安置服务中心、县供电公司、雩山水务公司、贡江镇]

2.时尚产业园模式创新工程。鼓励园区创新发展模式,围绕价值主张、能力与资源及盈利模式创新,鼓励园区积极探索适应互联网新时代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园区管理机制,构建全新的园区服务体系和框架,提升园区专业化运营能力,实现项目孵化及企业合作等业务高效协同管理。坚持多元融资策略,鼓励各种投资主体通过合资、合作方式,合力建设优质化园区。加大创新型园区招商引资力度,严格把控入园企业产业方向,坚持项目准入标准,在引进发展一批高技术、高品质、高品牌优质项目的同时,着重加强稳商力度,通过服务提升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总部+基地方式,引入一批跨区域产业合作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打造创意+生产的新时代富有竞争新优势的时尚产业园区,提升承载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和创新发展的能力。[牵头单位: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商务局,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

3.时尚制造小镇建设工程。立足自身制造优势,加强战略规划,围绕产业生态圈建设,强化制造链,健全创意链,建设以服装文化特色为主体,打造现代服装产业发展、宜业宜居宜游的高端时尚制造小镇。统筹布局时尚空间,立体构建制造、文化、艺术等功能街区,强化生活、教育、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产业特色鲜明、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产、城、人、文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时尚制造小镇。瞄准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聚集国内外服装制造高端资源,强化时尚创意和研发力度,打造品牌孵化服务、创新成果交易、人才引进育留、文创研究交流、商业模式创新等服务体系,构建国际化、信息化、网络化具有联动协同创新效应的新生态,打造资源集聚、创新发展的高端时尚制造小镇。以构建时尚消费市场为目标,以时尚文化与商业结合为手法,打造集服装文化公园、服装文化展览馆、服装主题亲子游、创新餐饮为一体,同时承载时尚生活美学、红色文化旅游、纺织服装工业体验的多场景时尚消费小镇,形成于都工业旅游和时尚消费新地标。[牵头单位:县工业园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县商务局、县文广新旅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城管局、县工投公司、县市监局、贡江镇]

(五)品牌孵化提升行动

1.制造品牌提升工程。以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为方向,推动优质产业要素向制造环节集聚,持续提升制造发展质量和水平,打造于都创新引领、竞争力强的现代纺织服装高端优质制造新族群。支持企业基于市场需求加强研发设计,强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创意的创新应用,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制造品牌。鼓励企业明确数字化转型战略,利用数字技术驱动企业生产与商业模式重构,实现跨越式增长,重点培育5家智能制造示范企业。优化与终端品牌合作模式,加强与终端品牌在资本、市场、渠道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创新价值创造模式,打造市场利益共同体。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专业展会、对接会,在拓展中高端市场基础上,重点支持企业向高端制造市场发展。[牵头单位:县工信局,责任单位: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商务局、县市监局]

2.终端品牌打造工程。依托最佳孵化器关键功能建设,打造健康、平衡、活跃的品牌创新生态,力争打造中国服装行业知名的服装品牌孵化中心。依托产业优势,不断优化发展氛围,重点围绕时尚女装、牛仔、体育、休闲等品类,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推动于都时尚之都建设步伐。支持北陆、仔衣库、纳诗杰、莱素等本地品牌结合于都红色基因,开展文化挖掘、时尚创意、时尚体验等活动,提升品牌市场影响力,发展壮大一批小而美的原生初创品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打造品牌IP,重点支持企业探索创新营销方式,构建全渠道营销体系,加快完善网上销售、场景体验等零售业态,大力发展网红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社群经济等新模式,力争形成10家以上中国服装行业知名网络品牌。集合国内外品牌服务力量,支持开展互联网时代品牌理论研究,开展品牌管理咨询、市场推广等服务,推动服装企业品牌高质量发展。[牵头单位:县市监局,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县商务局、县融媒体中心]

3.区域品牌打造工程。依托特色产业和专业市场,围绕千亿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目标,发挥政府、行业及企业主体力量,整合优势资源,构建区域品牌发展服务体系,增强区域品牌集成创新能力,大力提升以于都为核心的一核四区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带区域品牌影响力。以优质制造为主体,搭建服装行业有影响力的专业展示平台,定期举办江西纺织服装周暨江西(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博览会等活动,支持相关机构来于都举办时装周、定制周、品牌商品秀等时尚发布活动,聚集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推动时尚创新,把于都打造成为中国服装产业重要的时尚制造高地。对接行业时尚产业平台,支持和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大湾区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香港时装周等国内外知名展会,积极拓展和推广于都服装制造新形象。提升创新设计能力。设立原创设计基地,整合高校、企业、设计机构等设计研发力量,吸引高端设计创意资源,打好于都原创”“于都设计”“于都定制的品牌。持续举办中国服装论坛高端制造与设计协同创新峰会,不断沉淀中国服装优质制造智慧,构建于都服装区域品牌内涵与底蕴。开展区域内竞争力优势品牌评价工作,推动服装品牌发展。加快于都服装区域品牌商标注册力度,力争2024年底获批。加强国内外新闻宣传,提升于都服装区域品牌信誉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牵头单位: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商务局、县市监局]

(六)持续发展提升行动

1.产业绿色提升工程。实施绿色生产推进计划,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强化绿色供应链打造,推动构建生产清洁、能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于都纺织服装产业新生态,打造于都纺织服装行业环境责任新形象。加强绿色制造技术应用,支持企业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和装备,加快生产全流程在能效提升、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方面改造升级,重点持续贯彻执行牛仔洗水企业清洁生产指标评价体系(于都)。支持企业增强绿色设计、生产和管理能力,鼓励企业在原材料选用、染整、产品销售等生产运营整个过程中最大化减少碳排放、控制有害化学品使用、提高中水和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水平。鼓励赢家、日播、汇美等龙头企业参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时尚品牌气候创新碳中和加速计划,积极开展气候创新行动,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牵头单位:县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县工业园区管委会]              

2.社会责任建设工程。加大社会责任体系建设,培育规范和谐、公平守信、绿色发展的产业环境,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于都纺织服装行业人本责任新形象。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实施CSC9000T即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把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导入人力资源管理、员工权益管理、工会管理以及健康安全管理、供应链管理、生态环境管理等企业运营各环节,整体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和谐友善的劳动关系,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使企业更好地融入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鼓励赢家、日播、汇美等龙头企业发布社会责任及可持续发展报告,向市场展示于都纺织服装产业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目标、举措和成效,打造社会担当的于都产业新形象。[牵头单位:县工业园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总工会、县市监局、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

3.市场责任建设工程。实施诚信供应链工程,支持服装企业与上下游各方建立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市场责任风险管理工作机制,打造于都纺织服装行业市场责任新形象。依托新技术,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导,以行业第三方平台为支撑,以与市场各方多赢为目标,形成企业市场自律基本原则与框架,搭建纺织服装全产业链信息公开、透明、可追溯的市场责任信息系统,重点打造一批富有鲜明诚信特征的于都纺织服装制造品牌。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政策解读和科普宣传,引导绿色消费,携手推动构建全民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新格局,打造富有于都绿色印记的纺织服装制造品牌形象。[牵头单位: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县市监局]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统筹推进全县纺织服装产业各项工作,及时研究处理产业链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单位、各部门各司其职高效配合,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政策保障

1.制定产业政策。强化产业政策对创新的引导。紧紧围绕纺织服装产业这一首位产业,以促进高端资源积聚及产业新形态发展为目标,强化政策顶层设计。加大招商引资、税收优惠、用地保障等各项扶持政策的实施力度,提高政策的系统性、可操作。建立创新政策调查和评价制度,广泛听取企业和社会公众意见,定期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并及时调整完善。明确产业发展规划,提出重点扶持项目和优先进入领域,重点支持示范企业、示范项目。

2.推进财政扶持。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重点支持设计研发、科技进步、大型时尚活动、人才培养、宣传推广等项目,培育产业创新发展动力。设立纺织服装产业基金,鼓励创设各类产业投资基金。按照层次与标准,对各类人才进行购房补贴或租房补贴。对重点扶持项目和重点支持示范企业、示范项目,强化产业政策对创新的引导;对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和时装周进行补贴。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政策,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助力于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

3.加大金融支持。促进金融对纺织服装产业创新发展支持。创新融资渠道,利用绿色通道,鼓励符合条件的自主品牌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建立完善银行借贷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根据纺织服装产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尤其是拓宽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重点扶持发展优秀的设计研发企业、品牌营销企业以及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渠道拓展等项目。

(三)环境保障

1.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推进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建设,明确职权职责,避免职责交叉。深化市场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和废止不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取缔各种不合理收费。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环节,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构建统一的网上在线注册审批平台,加大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普及面。营造便民利企的政务环境,完善上欧企业服务大厅建设,推进网上政务服务。完善安商服务机制,营造亲清政商关系。

2.优化市场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重拳打击各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杜绝投资领域的地方保护主义,打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强化市场监管,打击各种不当获利行为和侵犯违法行为,为企业修筑防火墙。强化企业经营司法保障,拓宽涉企案件纠纷解决途径,推进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改革,降低纠纷化解成本。建设企业信用数据库,建立企业信用动态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强化契约精神,优化市场环境。

3.保护知识产权。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引导支持市场主体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促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严厉打击对服装品牌、创意设计涉及的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切实加强对纺织服装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引进培育一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强化对服装创意设计知识产权和商标品牌的行政执法保护。形成企业自我保护、司法维权保护和政府依法保护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四)机制保障

1.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进服务改革,加强政府对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指引和领导作用;发挥于都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等政府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职能,强化规划引导和综合管理,推动技术创新、产能升级、公共服务平台等重点建设项目落地实施;改革资源配置机制,全面引导社会资源向产业集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形成政府引导作用与市场决定性作用有机结合的创新驱动融合制度。

2.完善产业服务平台。依据于都县产业定位规划和服务需求特点,联合专业机构合力为纺织服装企业打造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智慧服务平台、质量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以及以品牌服务为核心的集品牌孵化、管理咨询、人才培养等一体的综合平台。建设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服务平台。

3.激发产业研究院活力。加快推进江西纺织服装产业研究院建设,激发武汉纺织大学于都牛仔产业研究院、元宇宙工业设计中心的活力,构建以行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体系。围绕于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实施创新型发展战略,组织开展前沿课题研究,探索产业发展新思路,为企业经营及政府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专业、权威、客观的研究成果和建议。


附件2

于都县电子信息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

为深入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建设具有于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于都县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结合于都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电子信息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深化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强链补链延链工程,聚焦健康声学、LED半导体照明、5G通信、汽车电子等四大产业发展方向,全力打造具有于都特色的光电电声产业集群。强化智能终端对全产业链的拉动作用,提升电子元器件等配套能力,进一步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做强做优数字经济和于都县工业倍增升级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二、发展目标

1.产业规模跨越壮大。聚力主攻健康声学、LED半导体照明、5G通信、汽车电子等四大细分领域,深入实施于都县电子信息产业链链长制三年攻坚行动。力争2026年,全县电子信息产业链规上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新增规上企业30家以上,企业总数突破60家,其中营收40亿元以上规上企业1家,营收10亿元以上企业2家,营收5亿元以上企业2家,营收亿元以上企业8家。

2.招引项目提质升级。力争每年引进电子信息产业10亿元项目3个以上,5亿元项目5个以上,亿元以项目10个以上三年内争取引进50亿元项目1个以上。

3.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26年,全县电子信息产业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级创新平台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突破40家,省级专业化小巨人企业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各1家,数字化转型升级示范企业达20家以上。

三、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健康声学产业。以产品高值化、高端化为重点发展方向,推进数字化、模组化、集成化产品研发,大力发展智能蓝牙耳机、蓝牙音响、健康声学等产品。

1.产业提升方面。依托天键电声股份有限公司、赣州圣通电子有限公司等头部企业,深入开展微型电声元器件、工业和车载类电声产品、健康声学等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智能音响、真无线耳机、定制耳机等产品,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吸引一批上下游关联的企业入驻,配套发展电子元器件、原材料、电子零部件、注塑、包装等产业,完善健康声学产业链条。

2.产业聚集方面。依托天键电声股份有限公司、江西以泰电子有限公司等电声骨干企业,谋划创建5G电声信息科技产业园,推进企业集聚。促进本地上游电子元器件企业以江西旺来科技有限公司、赣州市聚盈新能源有限公司为主;中游零部件、封装企业以于都县华冠电子有限公司、赣州金腾电子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为主;健康声学终端产品应用企业以天键电声股份有限公司、江西以泰电子有限公司、赣州圣通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区域联合,实现区域性健康声学产业一体化整合配套。

(二)LED半导体照明产业。重点布局LED及半导体封装、键合金丝、无粉照明产品等几大领域,围绕LED半导体照明产业积极向关键技术、材料和器件等上下游延伸发展。

1.产业提升方面。以江西莱特光电有限公司、江西煜明智慧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奥科特照明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创思丰泰技术有限公司等LED半导体照明企业为重点,加快推进新一代光电显示技术Mini/Micro—LED硅衬底、LED及半导体封装、IC封装、智能装备、光通信激光器等健康照明技术产业的发展,鼓励LED巨量转移高速多晶固晶机、声光学与5G光通讯等技术的研发应用及推广,全力推进LED照明及半导体、Mini LED 显示屏等高精尖照明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

2.配套协作方面。依托上游企业江西创思丰泰技术有限公司、江西合泰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为主,中游企业江西莱特光电有限公司、华晟光电科技(赣州)有限公司为主,下游企业江西煜明智慧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奥科特照明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主的重点企业,全力打造赣深光电产业园及产业集群,提高新型显示材料、装备企业本地配套能力,完善新型显示模组产业生态,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显示模组产业集群。建立完善的新型显示模组产业链,全面布局设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推进上游设备、中游封装、下游成品的全产业链无缝连接。

(三)5G通信产业。聚焦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瞄准5G通信基站、终端,以及推广应用应急救援、无人驾驶、智能安防、智慧工业园、5G+场景等领域方向,深入推进5G通信产业领域系统替代及5G通信技术特色应用试点,深入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力争打造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5G通信应用产业示范区。

1.产业提升方面。依托有小华为之称的江西佰才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增强5G通信基站设备终端、应急救援、5G+场景及关键零部件的生产配套能力,重点招引5G通信产业链上下游硬件企业,在设备制造、工业互联网安全等服务领域取得突破,构建应用实用广、科技含量高、安全性能好的5G通信产业集群。

2.产业创新方面。以江西佰才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为核心的龙头企业推动创建5G智慧产业园,推动核心技术攻关、服务创新,汇聚一批5G通信应用领域创新平台、高水平创新人才,深度参与制定一批行业标准,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及重点新产品,形成一批自主创新成果。

(四)汽车电子产业。以汽车电子控制件及配套、控制模块、电子变速器、汽车黑匣子、胎压电子监测器、5D四轮定位仪等汽车电子项目为重点发展方向,努力推进汽车电子产业集聚发展。

1.产业提升方面。依托江西摩贝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孚卡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性的企业,大力发展汽车电子控制件、无钥匙进入系统、指纹识别系统、远程控制系统等高端汽车电子产品的研发及应用,加快工艺改造,积极引进新技术、新产品落地,不断提升汽车电子产品比重,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2.产业聚集方面。以中韩汽车电子产业园为平台,依托江西摩贝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孚卡科技有限公司现有汽车电子产业规模,扩大对汽车电子配套上下游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以商招商、以企引企,不断充实汽车电子产业聚集。

四、工作举措

(一)顶层设计谋链工程

1.开展深度调研和规划研究。摸底调研,分析产业链发展的瓶颈和关键卡点。规划产业发展战略布局,编制《于都县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牵头单位:县工信局;责任单位:县商务局、县教科体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行政审批局]

2.深化四图作业。完善产业链图和区域分布图,深入分析我县电子信息产业链的短板弱项,提出产业链招商引资目录;用好技术路线图,研究提出产业关键工艺技术需求目录;拓展应用领域图,提出产销对接活动目录。[牵头单位:县商务局;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教科体局、县发改委、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行政审批局]

3.完善五清单内容。建立重点企业清单、重点项目清单、问题清单、政策清单、集群清单。对五清单施行动态管理、滚动更新,实时掌握企业运行、项目推进、政策支持、产业集群建设中存在的困难问题,精细分析,查找病灶,提出完善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的实施路径。[牵头单位:县工信局;责任单位:县商务局、县教科体局、县发改委、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行政审批局]

(二)招大引强布链工程

4.引进行业龙头。紧紧围绕电子信息产业,突出健康声学、LED半导体照明、5G通信、汽车电子四大细分重点领域,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央企、上市公司、独角兽等目标企业,开展精准对接、精准走访、精准洽谈,千方百计招大引强。[牵头单位:县商务局;责任单位:县各招商队]

5.聚力延链补链。围绕产业链核心部件企业需求,优化产业布局,全面梳理供应链关键流程、关键环节,培育一批规模优势明显、专业化水平较高的零部件配套骨干企业,促进产业链关联配套。聚焦电子元器件、LED半导体照明、5G通信、汽车电子等产业,大力推进以延链、补链为内容的产业链招商, 对供应链关键流程、关键环节上的中小企业加大招商力度,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每年引进延链补链项目5个以上。[牵头单位:县商务局;责任单位:县各招商队]

6.推进项目建设。强化项目为王理念,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全力以赴、强势推进。加大督查督办力度,按照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投产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推动项目加快落户、建设、投产,尽快达产达效。[牵头单位:县工信局;责任单位:县商务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统计局、县教科体局、县住建局、县林业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行政审批局、县供电公司、雩山水务公司、县工投公司、各项目服务挂点单位]

(三)壮大企业强链工程

7.强化龙头企业培育。以战略性举措打造一批50亿级产业链领航企业,昂起产业链龙头,培育天键电声股份有限公司、江西莱特光电有限公司、江西佰才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产值过50亿元。支持龙头企业扩能升级和一体化延伸,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中度。不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其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引擎。[牵头单位:县工信局;责任单位:县商务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教科体局、县统计局、县税务局、县行政审批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各项目服务挂点单位]

8.强化企业梯队培育。坚持抓大与育强并举,狠抓新增长点培育,精准发力、扶优扶强,挺起产业链龙身。突出中小企业入规入统,每年净增电子规上企业10家以上,到2026年规上电子信息企业数量突破60家。突出科创型企业梯次培育,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细分领域企业精准培育力度,健全完善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潜在)企业独角兽(潜在)企业的企业梯次成长培育机制,三年至少打造2家以上创新发展的标杆型企业。[牵头单位:县教科体局、县工信局;责任单位:县商务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统计局、县税务局、县行政审批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各项目服务挂点单位]

(四)创新发展融链工程

9.大力推进创新载体建设。支持重点企业申报认定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业设计(研究)中心(以下统称研发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传统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企业实行5G+、智能、互联网的智能制造全覆盖,支持建设一批研发中心、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做好企业上云工作。鼓励企业、创新团队购买技术服务,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扶持天键电声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牵头单位:县教科体局;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商务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统计局、县行政审批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各项目服务挂点单位]

10.大力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建设。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创新作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与国内高校院所、职业技工院校的合作,大力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在各大职业技工院校及培育机构新开设电子信息封装(如固晶机、SMT贴片机、焊线机、点胶机等)操作与组装等专业课程,并通过夜校培训短期速成班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电子信息技能培训。订单式培养电子信息专业人才,不断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源头活水,激发企业新动力。力争每年为我县电子信息企业输送电子产业操作技术工种3000人以上。[牵头单位:县教科体局;责任单位: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县新长征技工学校、县工信局、县商务局、县发改委、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县财政局、县统计局、县市监局、县行政审批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各项目服务挂点单位]

11.大力推进引才育才留才建设。充分利用在外商会、驻粤港澳大湾区广州、东莞人才工作站等平台作用,开展北上南下组团“双招双引”活动,探索双聘制”“周末制”“第三方引才等柔性引才模式,完善更有吸引力、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促进人才与科技成果的转化。瞄准国家特殊人才支持计划、省双千计划、市苏区之光人才计划等国家、省、市重大人才工程,全面摸排、组织优秀人才积极申报,争取更多优秀人才纳入国家、省级人才库,享受政策扶持。坚持人才环境和营商环境一起抓,努力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深入推进进企业、访人才、问良策行动,加快落实人才津贴、人才住房、子女就学、配偶安置、医疗保健、就业创业等人才政策,持续推进人才公寓、人才服务基地、人才培养基地优化升级,做好人才住房分配工作,实施科创人才首套房不限购政策,解决人才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做到引的进、育的好、留的住的人才强企建设。[牵头单位:县委组织部;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住建局、县卫健委、县教科体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财政局、县住保中心,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12.大力推进数字经济集聚区建设。建设一批数字经济(区块链)人工智能(AI应用场景,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开展5G规模商用,依托天键电声股份有限公司、江西佰才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江西以泰电子有限公司打造5G电声科技产业园,争创全省5G应用示范县。推进创建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支持江西莱特光电有限公司等创建省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企业。每年至少扶持4家企业申报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等。指导应用新技术、新模式、新经济等催生、裂变发展一批未来产业。[牵头单位:县工业园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教科体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统计局、县市监局、各项目服务挂点单位]

(五)产业集群聚链工程

13.加快重点产业集群发展。过做大规模效益、做强项目支撑、做好主导产业、做优公共服务、做实治理能力,依托天键电声股份有限公司、江西莱特光电有限公司、江西以泰电子有限公司、江西煜明智慧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奥科特照明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打造光电电声产业集群,打造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省级5G特色产业基地。[牵头单位:县工信局;责任单位:县教科体局、县商务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统计局、县人社局、县市监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各项目服务挂点单位]

14.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重点支持我县电子信息中小企业,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金融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创业等深度融合,扩大无还本续贷、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政策适用范围。组织金融行业支持电子信息发展产融对接活动,支持优质电子信息企业争取赣州市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在我县设立分支机构。[牵头单位:原赣州银保监分局于都监管组、金融服务中心;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财政局、县发改委、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各商业银行]

15.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梳理一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和共性问题,重点解决企业融资难、人才缺口大和园区水电气配套支撑不完善等卡脖子问题。推动生产要素向产业细分领域集群集聚,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五链向产业链深度融合。争取省级以上专项计划指标,力争每年1个以上项目纳入重大项目清单。[牵头单位:县工业园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自然资源局、县工信局、县人社局、县财政局、县统计局、县教科体局、县住建局、县林业局、县生态环境局、县行政审批局、县供电公司、雩山水务公司、县工投公司、各项目服务挂点单位]

16.用活开放平台纽带。以构筑内陆双向开放新高地为重点,深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推动资源要素自由高效流动,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立体开放格局。充分利用省市各类招商活动开展招商对接,助力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充分依托市电子信息产业商(协)会在上下游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优化整合行业资源、深化企业协作配套,力争每年引进电子信息类项目20个以上。[牵头单位:县商务局;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教科体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各招商队]

17.优化发展营商环境。把转作风、优环境作为生命线来抓,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工作部署,强化服务保障,落实问题跟踪机制、通报机制、会办机制、考核机制和专员负责制,用好安商服务平台,优化产业全链审批,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推进,全面掌握企业(项目)进展情况,优化推进服务,凝心聚力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四最营商环境。[牵头单位:县发改委;责任单位:县纪委监委、县工信局、县商务局、县财政局、县统计局、县教科体局、县住建局、县林业局、县自然资源局、县生态环境局、县行政审批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供电公司、县雩山水务公司、各项目服务挂点单位]

五、工作保障

(一)强化组织保障。组建电子信息产业链链长制工作领导小组,按照一个产业链、一个领导小组、一个工作方案、一套支持政策四个一工作模式,建立电子信息产业链长制工作推进体系,抓好政策落实,形成推进我县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协力推进产业链发展。

(二)强化要素保障。坚持质量和效益至上,强调亩产论英雄,强化节约集约、优地优用导向,对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在土地、人才、政策等方面要有所侧重、优先供应。充分发挥产业基金的效用,进一步明确基金架构、退出渠道和风险控制等操作规程,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重点扶持园区电子信息企业发展。各责任单位要认真摸排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每月25日前提报当月工作推进情况小结至电子信息产业链链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

(三)强化作风保障。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县的重点产业, 对我县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先行区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既要主动研究支持政策,又要下沉一线调研,转变作风,优化服务,确保电子信息产业链链长制推进取得实效。

(四)严格工作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不定期负责调度各项工作的进展,对工作落实不力、进展慢、成效差的单位或个人进行通报批评,情况严重的报请电子信息产业链链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启动责任追究,并取消年度评优评先资格。


附件3

于都县新型建材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

为提升我县新型建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行业竞争力和安全水平,推进新型建材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全县新型建材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特制订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重点,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做实做好育龙头、补链条、建平台、保要素、强集群这篇文章,努力打造成为全国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为实现全县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二、主要目标

通过三年努力,新型建材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取得突破,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五链加速融合,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26年,新型建材产业规上企业突破19家(其中新增8家以上),实现规上营业收入3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企业8;建设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1个、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3个、省级绿色工厂2家以上、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以上、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1个。

三、主攻方向

(一)重点产业链。依托南方万年青水泥有限公司,推动水泥产业链向商混、新型建材、装配式建筑等进行垂直一体化扩张,形成砂石骨料水泥制造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全产业链发展。鼓励发展快硬水泥、低热和中热水泥、膨胀水泥、耐火水泥和满足特殊工程、特种环境、新领域的高端特种水泥。

(二)重点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建设以杭萧钢构(于都)有限公司、中民筑友房屋科技(赣州)有限公司、赣州榕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推广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技术,配备节能型施工设备,加大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制造业,打造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在罗坳工业小区建成新型建材和绿色装配式建筑构件、部品生产基地,在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住宅建筑中推广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力争到2026年,培育一批规模以上装配式建筑生产企业,杭萧钢构(于都)有限公司争创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四、重点任务

(一)加快推进项目强链。围绕重点产业链,制定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项目清单,加快推进填平补齐。紧盯产业链技改、新建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水泥熟料生产线拆二合一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产业链断链连通、细链增粗、弱链变强。[牵头单位:县工信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市监局、县生态环境局、禾丰镇、罗坳镇]

(二)加快推进企业固链。实施链主企业培育计划,加快培育形成杭萧钢构(于都)有限公司、中民筑友房屋科技(赣州)有限公司、赣州榕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产业链领航企业。鼓励江西省闽航建筑材料有限公司、赣州鑫胜恒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赣州华兆装配式建材有限公司等多家装配式配套生产企业围绕链主企业,采取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共塑产业链供应链互补协作新动能,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牵头单位:县工信局;责任单位: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发改委、县商务局、县住建局]

(三)加快推进集群壮链。开展产业集群提能攻坚行动,坚持产业园、基地、集群三位一体,从研发、设计、生产、运输到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住宅建筑施工实现独立自主,逐步形成完整产业链,打造新型建材和绿色装配式建筑构件、部品产业集群,切实提升产业集群带动力。[牵头单位:县工信局;责任单位: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发改委、县市监局、县住建局]

(四)加快推进科技畅链。立足产业链比较优势,加快完善产业创新体系。鼓励产业链融通创新,引导重点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依托省级装配式钢管束结构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对装配式钢管束结构技术研发、制造工法等方面的研究,解决装配式住宅及钢结构建筑行业领域中存在共性、关键性问题。坚持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智能制造车间和数智化管理平台建设,推动装配式建筑建造技术的进步,用科技创新、智能制造带动装配式行业发展,打造循环经济的创新基地、两山理论的转化基地、双碳目标的实践基地。到2026年,力争培育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左右。[牵头单位:县工信局;责任单位: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发改委、县教科体局、县住建局]

(五)加快推进数字赋链。大力实施建材产业链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广应用窑炉优化控制、智能仓储物流、设备巡检维护、在线监测检测、批量个性定制、产品质量追溯、数字设计运营等先进技术,促进生产过程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化。推广智能制造示范应用项目,推进建设一批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生产线。到2026年,力争打造数字化示范企业1—2家左右。[牵头单位:县教科体局;责任单位: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工信局、县发改委]

(六)加快推进绿色融链。深入落实建材产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确保按期实现碳达峰目标。严格落实新增产能管理政策,强化总量控制,加快低效产能有序退出。重点实施高耗能高碳排放的设备系统节能改造,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工作,建立绿色建材产品名录,加快绿色建材推广应用,促进绿色建材消费。[牵头单位:县工信局;责任单位: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商务局、县市监局、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县住建局]

(七)加快推进服务稳链。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建材产业链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鼓励发展工业设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推动建材产业链由单一制造向制造十服务转型,加快业态和模式创新。支持链主企业牵头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产业链上企业生产、技术、产品、市场等领域交流与合作,实现错位协同发展、共生共赢。大力培育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各专业人才,促进我县职校与省、市高职院校及企业之间的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以定向培养装配式建筑相关专业的高级技术人才。[牵头单位:县工信局;责任单位: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教科体局、县人社局、县商务局、县发改委]

(八)加快推进开放促链。持续推进钢结构竖向结构生产和PC横向结构生产深入结合、融合互补,推进产业链精准招商,加大预制内外墙板、楼梯、叠合楼板、阳台板、集成化橱柜、浴室等配套企业的招商力度,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整合上下游产业资源,优先引进围护墙、内隔墙和集成厨卫等生产企业,引导传统建材企业向新型建材企业转型,大力发展与装配式建筑配套的绿色建材,促进全产业链发展壮大。鼓励建材产业链企业开展跨省域及国际合作,推动技术、装备、产品、服务走出去。支持建材企业在标准、认证、智能化等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开放合作中不断提升产业链水平。完善我县装配式建筑基地配套服务机构,鼓励本地企业申办或引进钢结构建筑专业检测机构和装配式建筑设计企业。[牵头单位:县住建局;责任单位: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工信局、县商务局、县市监局、县发改委等按职责分工]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组建新型建材产业链链长制工作领导小组,按照一个产业链、一个领导小组、一个工作方案、一套支持政策四个一工作模式,建立新型建材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推进体系,抓好政策落实,形成推进我县新型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协力推进产业链发展。

(二)加强调度推进。建立日常调度机制,每月调度工作进展情况,每季召开一次推进会,研究解决产业链现代化建设重大问题。建立问题办理机制,协调解决产业链企业发展、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实行清单交办、跟踪督办、限时销号闭环管理。建立提醒督办机制,不定期深入企业和项目一线进行调研督导,推动问题有效解决。

(三)加强政策扶持。统筹引导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要素向产业链汇聚。发挥专项资金引导作用,选取产业链的核心缺失环节予以支持。引导和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各金融机构、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方面资金扶持产业链做优做强。

(四)加强考核引导。每年对各部门推进产业链建设工作成效进行综合考核,先进单位由县委、县政府进行通报表扬,排名末位的进行约谈。各部门要加大对推进产业链发展特色典型经验案例的发掘和宣传推广力度,大力营造推进产业链发展的良好氛围。


附件4

于都县装备制造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

为深入实施全县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5313行动计划(2024—2026年),促进我县装备制造产业实现规模化 品牌化 现代化目标,特制定于都县装备制造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如下:

一、总体思路

为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我县装备制造产业向精向实发展,我县以江西竞铭机械有限公司江西省创芯人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和江西创思丰泰技术有限公司为链主,整合本地资源,配套江西合泰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打造装备制造产业园,强力招引国内外装备制造产业头部企业,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模化、产品品牌化、营销现代化,打造特色鲜明、有影响力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二、发展目标

1.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力争到2026年,我县装备制造产业链规上营业收入突破13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2家,其中营收亿元以上3家,5亿元以上企业1家。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各细分领域比重进一步协调,两化融合水平进一步提高,成品制造种类多样,基本形成从开模、原材料采购、零部件制造、电镀氧化处理、成品组装到销售流通全链条供应链体系。

3.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建设3—5个市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其中1个省级以上;培育5家以上市级创新平台企业,新增市级首台()重大技术装备1个以上。

4.销售市场不断拓宽。延伸末端销售市场,进一步主导经开区、龙南等市内市场,拓宽南昌、吉安、九江等省内市场,积极开拓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和国际市场。

三、主攻方向

(一)表面设备制造领域。以江西竞铭机械有限公司为核心,重点发展一次性、全自动电镀等PCB产业先进设备制造,拓宽电镀均匀性调试、RPTH线、龙门自动上料系统等特色研发成果应用场景,进一步打通粤港澳、长三角销售市场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二)汽车零部件领域。重点发展汽车电机、车机控制、中大型精密铸件、汽车精密模具等零部件,并瞄准汽车控制系统、电动系统、伺服设备及其他汽车轻型件等关键环节延链补链。围绕江西摩贝斯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加快引进压铸、注塑、模具、设备等研发设计和智能制造水平高的行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与电子信息产业链的融合互补能力。

(三)光电半导体装备领域。围绕江西创思丰泰技术有限公司,整合江西合泰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着力发展分光机、编带机、固晶机、焊线机等光电半导体细分领域装备制造,进一步围绕装备销售、应用软件开发延链补链,提升产业智造水平和整机设备竞争力。

(四)机械装备领域。围绕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整机后市场产业链条,全力扶持江西省创芯人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在我县做大做强,以机械传动元件、自动化设备、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工业机械臂、高端装备零部件和高端智能机器人等品类,提升产品标准化、产品数字化工具、供应链管理、运营数字化工具、自营工厂产能等核心要素竞争力。

(五)智能阀门制造领域。依托江西博奥阀门制造有限公司、江西吉兴阀门制造有限公司、江西舜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构建智能阀门供应链体系,发展智能阀门水暖管件、研发设计及制造并形成产业集群。

(六)数控机床领域。瞄准模具开模、加工、制造智能数控机床、随动数控磨床等中高档金属成形机床开展产业招商,引进机床铸造及精密加工、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软件控制系统的研发等企业,弥补我县在数控机床领域的空白,推动装备制造产业链补链发展。

四、重点任务

(一)实行精准招商“延链条”。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确定表面设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光电半导体、数控机床等领域为招引方向。注重产业关联和优势互补,建立产业链招商引资项目库、目标企业库,突出以商招商、龙头招商、平台招商等模式,精准招引产业链引擎性项目,确保每年签约落地项目5个以上。[牵头单位:县商务局;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发改委以及各招商队]

(二)注重项目支撑“补链条”。按照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思路,以链条企业发展需求为重点,在全县范围内征集和谋划产业链重点项目,纳入县重点工业项目库进行管理,由责任单位及时跟进项目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问题,补齐、补好、补出新的发展增长点。规划建设符合装备制造企业特性的标准厂房,确保层高、承重、周边配套等方面设计契合装备制造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进一步提升厂房使用率。鼓励和支持产业链项目争取国家、省、市各级重大专项,大力推进本地企业与央企、国企、知名民企以参股、混改等形式开展合作。[牵头单位:县发改委;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商务局、县工投公司、原赣州银保监分局于都监管组以及县工业倍增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三)推动集聚发展“强链条”。围绕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强化产业准入、政策扶持等措施,推动关联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和资源要素向装备制造产业园集聚。落实一企一专班帮扶机制,研究制订一企一策扶持企业做大做强,集中力量打造亿元以上骨干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引导江西省创芯人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组建产业链联盟,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帮助企业解决产业链联动难题。加强本地采购和配套力度,协调争取更多装备产品进入省市政府采购目录,鼓励县内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和使用县内装备和工业产品。[牵头单位:县工业园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财政局、县商务局、县工投公司以及相关安商服务单位]

(四)强化创新驱动“壮链条”。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大对自主创新项目支持力度,加强产品研发,申报技术专利,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装备和重要基础装备,努力实现自主制造。加强工业设计、研发孵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人才库培育引进创新人才及团队,建设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支持产业链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承接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大学等市内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增强科技储备和原始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大力推进智能化改造,加强MESERP等系统和M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产品应用,推进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大力培育产业链新业态、新产品、新技术,在装备制造领城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专业化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牵头单位:县工信局;责任单位:县教科体局、县委人才办、县人社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持续推进产业链链长制,成立装备制造产业链领导机构,建立部门间协调机制,细化职责分工,明确目标任务,建立定期协商机制,统筹推进有关工作,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推动我县装备制造产业发展。

(二)加大政策供给。充分发挥县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作用,加大对装备制造企业技改升级的倾斜支持力度,完善企业智能化改造扶持政策,对装备制造企业进行机器上楼、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等智能化技术改造加大财政资金资金支持,重点支持企业研发、技术中心建设和首台()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加快推进产业智能化发展。引导各类政策资源向产业链上下游集聚,促进政策与产业链发展同向发力。

(三)强化调度推进。产业链办公室要抓好调度督导,适时调度工作进展,及时研究处理推进产业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协调相关部门对照工作任务,结合自身职能,强化任务落实,统筹推进我县装备制造产业发展。

(四)强化要素保障。从金融、土地、人才、用工等方面加大对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和项目的支持力度,确保项目能引得进、落得下、发展好。推动资源要素配置和产业链发展联动,着力破解错配问题,引导用工、材料、运输、融资等资源要素向重点集群、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集聚,提高资源要素使用效率,积极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和市场环境。


附件5

于都县新能源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

为推动我县新能源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百亿级产业,结合我县新能源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为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贯彻落实省“1269”行动计划和市“7510”行动计划有关要求,忠实践行县“5313行动计划,积极培育和壮大新能源及相关配套产业,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江西恩普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为链主,重点推进新型储能生产基地落地,主攻储能生产线、动力电池、新能源组件等细分领域,跟踪培育未来新能源行业,持续延链补链强链,补短板、锻长链、优结构、立长远,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增强我县新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推动我县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2026年,力争全县新能源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营收年均增长13%以上。其中新型储能领域营业收入达25亿元、光伏传统制造领域营业收入达5亿元、新能源发电营业收入达10亿元、其他新能源电池领域营业收入达10亿元。形成1个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园区,引进10家以上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新能源龙头企业,进一步增强优质产业资源聚集能力和创新成果引进转化能力,将我县打造成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生产基地。

三、重点发展领域

结合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和我县产业基础,积极培育新型储能新兴领域,着力提升光伏设备制造等领域发展效益,加快推动新能源电池等领域研发、制造与应用融合发展,推动新能源重点领域科学发展。

(一)新型储能产业链。依托江西恩普能源科技有限公司6GWh储能生产基地项目落地,主要开展能量管理系统(EMS)、电池管理系统(BMS)、储能逆变器(PCS)、热管理装备、电池防爆系统装置、防火系统装置、测试装置等智慧储能系统的研发和制造。推动源、网、荷、储各环节的新型技术应用和运行模式创新,鼓励发电侧储能、电网侧、工商储等新型能源利用方式,探索新能源储能发展模式,加快建设培育稳定的产业链条,与分布式新能源应用及区域智能微电网建设融合新能源领域储能为发展重点。

(二)光伏制造产业链。依托江西烈日之光新能源有限公司等本地生产型企业,大力发展高效光伏组件生产,进一步提升我县光伏组件产能规模。围绕电池片+组件+配套产业+光伏电站全产业链,重点引进光伏检测配套设备、光伏组件、浆料、电池片、光伏背板、光伏玻璃、封装胶膜、边框支架等相关配套上下游项目,在光伏板、光伏逆变器、太阳能路灯等产品领域加大扶持力度,提升本地自主品牌产品影响力,以产品应用推广带动产业招商落地。

(三)新能源发电产业链。充分利用我县太阳能、风能、水电等资源,推动宽田农光互补项目、马安风电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等配套式储能项目,提升于都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

(四)新能源电池产业链

——磷酸铁锂电池。与江西恩普能源科技有限公司6GWh储能生产基地项目相配套,招引龙头骨干企业聚焦降低电池成本和提高安全性,发展磷酸铁锂电池,加快技术突破和规模化应用。

——其他新型电池。布局发展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全钒液流电池、锌铁液流电池等新型电池,适用于大规模储能电池。培育发展氢能(氢燃料电池),重点引进拥有制氢、储氢、电堆、双极板、膜材料、催化剂、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的企业。

(五)其他新能源产业链

——储能逆变器。引进行业重点企业,加强储能逆变器功率密度、高效率转化、安全可靠性、智能化应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产品研发攻关,推进储能逆变器项目建设。

——储能集装箱。招引龙头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分体预制舱、预制舱式变电站、预制舱外壳、箱式变电站箱体、发电机房等产品制造。

——储能消防系统。招引龙头骨干企业,聚焦高可靠烟雾探测技术、全面温度场监控技术、长寿命气体/分子团探测技术、高抗扰现场总线通信技术、联动灭火技术等方面技术,开展储能消防系统制造。

——液冷机组。依托亚普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技术,聚焦高效冷却系统、高能量密度等方面技术攻关,开展液冷机组制造,鼓励高性能液冷技术在储能和动力电池系统应用。

四、重点任务

(一)强化招大引强

1.推进重大项目高效建设。树牢项目为王理念,不断完善项目服务机制,强化对储备的拟建和在建重大项目的调度服务,推动项目加快建设进度,持续扩大先进产能。用好用足省、市、县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一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产业链重大项目。[牵头单位:县工信局,责任单位:县商务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发改委]

2.推进产业链精准招商。紧盯行业头部企业、上市公司、独角兽企业和细分领域高成长性企业,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重点围绕新型储能产业链上游行业聚焦新型锂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储能消防系统、储能特种箱、液冷机组、电池片、光伏组件、光伏玻璃、储能/光伏逆变器等产业链断点和短板领域,靶向招引头部企业,逐步形成龙头带动链式聚集的全产业链发展态势,推动新型储能产业与新能源电池产业联动配套。[牵头单位:县商务局,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发改委、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各有关乡(镇)政府]

(二)强化创新突破

3.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突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基础研究、前沿创新。积极鼓励推动新能源企业联合有关机构组建储能系统、光伏制造等细分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加快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及成果转化。[牵头单位:县教科体局,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

(三)强化集群发展

4.加强布局引导。结合我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按照区域集聚、主体集中的原则,优化新型储能、光伏制造产业布局着力打造在国内有竞争力的新型储能、光伏先进制造业集群。[牵头单位:县工信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业园区管委会]

5.加强企业梯次培育。优选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市场占有率高的行业种子企业建立储备库,在政策上倾斜支持,在融资、内部建设、产品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帮扶,加快培育一批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领航企业,鼓励龙头企业进行产业链上下游垂直整合,持续做大做强。深入推进企业映山红行动升级工程,加快龙头骨干企业上市步伐。[牵头单位:县工信局,责任单位:原赣州银保监分局于都监管组、县教科体局]

6.有序推进产能提升。引导新型储能产业链企业合理建设产能规模,有序推进项目建设,推动落后企业、无效产能市场出清。杜绝招商恶性竞争,不得违规为新能源产业投资项目提供税收、资源、土地等优惠条件,防范盲目投资、无序发展、政府债务风险。[牵头单位:县发改委,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自然资源局、县财政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构建产业生态

7.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产业园区、企业按照绿色园区、工厂、产品等标准,打造绿色园区,创建绿色工厂,生产绿色产品。推动园区和企业因地制宜建设分布式光伏等新能源发电设施,控制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加强动力电池、光伏组件等产品绿色设计、绿色制造,促进固体废弃物源头减量、降低回收利用难度,推动生产过程有害化学物质替代和减量,提升环境保护水平。[牵头单位:县工业园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

8.数字化融合赋能。深化数字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新能源产业链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分步骤开展数字化发展水平评价普查和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探索,推动企业结合基础实际提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牵头单位:县工信局,责任单位:县统计局、县发改委、县工业园区管委会]

9.优化产业人才供给。落实县新时代人才实施意见,在新能源产业链关键领域,给予高层次人才引进重点支持。强化校企合作,加快产业人才培育,引导成立新型储能产学研联盟,推动县内高职、中职院校、技工院校与企业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开设定向培养班。龙头企业定期派出业务骨干到学校参与人才培养,学校将实训课程拓展到企业生产一线,引导高校、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专业人才到本地企业实习和就业。[牵头单位:县委人才办,责任单位:县教科体局、县人社局、县工信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

10.新能源项目开发支持。按照市委、市政府新能源开发市级统筹有关要求,将我县自主统筹的新能源资源优先支持在我县投资建设新能源配套制造产业的企业,相关资源按照新能源产业项目推进情况逐步有序配置到位。同时,在我县新能源项目实施过程中鼓励支持使用本地生产型企业生产的光伏组件、新型储能等新能源设备。[牵头单位:县发改委,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

五、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统筹全县新能源产业链发展各项工作,成立于都县新能源产业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

(二)强化协同配合。各有关单位要加强协调,明确目标任务,建立互联互通、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共同督促、 指导推进产业链工作。要树立大局意识、协作意识,主动作为、密切配合,形成群策群力、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强化政策兑现。各有关单位要按照责任分工,围绕各重点任务分别细化制定专项工作措施和支持政策,充分压实责任、倾斜要素资源,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各项奖励政策由政策牵头单位负责解释及组织申报、兑现。

(四)强化金融服务。加强政银企对接,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产业链重点企业支持力度,帮助企业利用市级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引导基金、市重大工业项目投资引导资金、财园信贷通、小微信贷通、工信通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企业采用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 资基金、信托等方式融资并优化资本结构。支持企业通过挂牌上市、发行债券等形式到资本市场融资。

(五)强化要素保障。全县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着力强化政企间、部门间沟通协作和通力配合,统筹各方力量做好要素保障,高效解决资金、土地、手续办理等瓶颈问题,推动全县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附件6

于都县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5313

行动计划工作机制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全国、省、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推进于都县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5313行动计划(2024—2026年)实施,加快构建我县现代化产业体系。经研究同意,决定建立于都县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5313行动计划工作机制,组建产业链长制工作专班,落实落细工作任务,畅通分工明确、合力推动的工作机制。

一、工作目标

根据于都县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5313行动计划(2024—2026年)工作要求,紧紧围绕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新型建材、装备制造和新能源等5条重点产业链,建立完善工作推进机制,统筹制造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取得明显成效。

二、成立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链长制

实行产业链链长负责制,每条产业链由县四套班子分管领导担任链长,牵头研究和推进产业链的发展,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县工信局、县住建局、县发改委等单位牵头负责落实链长确定的各项任务。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财政局、县商务局、县人社局、县教科体局、县行政审批局、县自然资源局、县生态环境局、县市监局、县金融服务中心、县交通局、县应急管理局、各乡镇等成员单位负责配合牵头单位落实相关工作。

总链长:县委副书记、县长 李松柏

(一)纺织服装产业链

     长:杨海峰、王曲生、李祖高

长:丁有胜

     员: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县工信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发改委、县教科体局、县财政局、县委人才办、县人社局、县商务局、县自然资源局、县生态环境局、县市监局、县行政审批局、原赣州银保监分局于都监管组主要负责人。

下设办公室于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丁有胜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工作由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牵头,其它成员单位配合。

(二)电子信息及装备制造产业链

     长:高宏伟、王曲生、李兴、李祖高

长:朱晓斌

     员:县工信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发改委、县商务局、县教科体局、县财政局、县委人才办、县人社局、县自然资源局、县生态环境局、县市监局、县行政审批局、原赣州银保监分局于都监管组主要负责人。

下设办公室于县工信局,朱晓斌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工作由县工信局牵头,其它成员单位配合。

(三)新型建材产业链

   长:高宏伟、王曲生、黄娜、李兴、李祖高

长:朱晓斌、谢文斐

   员:县工信局、县住建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委人才办、县人社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商务局、县生态环境局、县市监局、县行政审批局、县水利局、县交通运输局、原赣州银保监分局于都监管组主要负责人。

下设办公室于县工信局,朱晓斌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工作由县工信局牵头,其它成员单位配合。

(四)新能源产业链

   长:王育军、王曲生、李祖高、丁文萍

长:孙继发

   员:县发改委、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工信局、县商务局、县自然资源局、县财政局、县教科体局、县人社局、县生态环境局、县市监局、县行政审批局、原赣州银保监分局于都监管组、县供电公司主要负责人。

下设办公室于县发改委,孙继发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工作由县发改委牵头,其它成员单位配合。

三、建立工作调度机制

(一)强化信息报送。各链长办要指定专人负责工作动态交流和信息报送,每月25日前报送《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开展情况进度表》至县工业倍增办。

(二)强化问题办理。各链长办要认真摸排梳理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建立问题台帐,实行挂图作战、销号管理。重大问题提交县工业倍增升级行动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等方式推进解决。

(三)强化督查考核。建立月调度、季督查、年考核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每月调度各链长办工作进展情况,县倍增办对产业链工作完成情况和问题办理情况每季度开展一次督查,同时将各牵头部门产业链工作推进情况按一定分值纳入年度综合考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