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新路径

来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21-05-21 09:54:47

于都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于都县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进“五型”政府建设中,强化改革系统集成思维,按照“四精”理念和“五美”要求,创新“抓规划、促融合、建机制、重长效”模式,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新路径,打造89个产业兴旺、生态秀美、文明淳朴、共建共享、和谐有序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呈现出一幅“气象新、面貌美、活力足、前景好”的秀美乡村画卷。

一、抓规划促融合,提升乡村建设软硬实力

1.规划先行,提升建设品位。坚持顶层设计、多规合一,对全域乡村空间形态、产业布局、生态保护等进行全面规划,形成以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为框架,示范点建设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等专项规划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为乡村全面振兴擘画蓝图。在示范点的选择上,立足乡村振兴大局,坚持全域发展,通盘考虑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文化底蕴、地理区位等因素,巩固和深化“连点成线、拓线成面、突出特色”建设格局,确保“建一个成一个”,以试点示范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速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2.因地制宜,完善基础设施。聚焦群众所愿、所想、所盼,突出实用性和功能性,不断提升水电道路、通讯网络等“七改三网”基础配套,大力完善文体广场、农家书屋等“8+4”公共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打造乡村靓丽风景线、群众休闲好去处、百姓安居乐业新家园。秉持“就地取材、节约成本”理念,用好本土材料,彰显本土元素,将一些老树、老物件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对一些传统古村落,通过修复老旧客家传统建筑群,改造提升为农家书屋、民俗展陈馆,精美呈现“古朴典雅、古色古香”的“五美”乡村。

3.产业配套,拓宽致富之路。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富硒蔬菜这个品牌打造好”的殷切嘱托,树牢绿色生态理念,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和培育富硒水稻、富硒蔬菜、富硒脐橙、富硒油茶以及肉鸡肉鸭等特色产业,打造产业兴旺之美,闯出一条富民增收之路。目前,全县基本做到了村村有产业基地、户户有产业收入。如,梓山镇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富硒蔬菜产业,由合作社带头、群众参与,实现长效致富;仙下乡做好“绿色+”文章,依托蔬菜大棚、池塘和稻田等,建成荷塘种养休闲区、童趣体验区、观光采摘区,走出一条“生态旅游+绿色田园综合体”融合发展新路径。

4.文化融合,留住乡村记忆。作为千年古县、文化名县,在建设过程中,各乡镇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和文化内涵等,做好“文化+”文章,将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农耕文化、体育文化,与本地独有的擂茶、酱油、兰花等乡土文化相融合,建成村史馆、体验中心等,彰显文化底蕴,重现文化魅力。尤其是,坚持以打造“原乡”为目标,围绕原色、原味、原意开展建设,不搞大拆大建,不搞过度开发,保留原有整体生态,打造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二、抓党建强机制,夯实乡村振兴制度保障

1.构建党委主导机制。坚持高位推动,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各县领导统筹调度挂点乡镇的示范点建设工作。加强资金保障,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目前,县财政按照每个点奖补100万元的标准,统筹安排资金用于示范点建设。建立常态化研究调度机制,先后4次召开全县“五美”乡村示范点建设流动现场会,通过现场观摩、考核排位,既晒成绩、互学互鉴,又找差距、激发干劲,推动形成比学赶超、勇争一流的浓厚氛围。

2.健全党员带头机制。坚持把党建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抓手”和“红色引擎”,把广大党员放到示范点一线摔打锤炼,让党旗始终飘扬在乡村振兴第一线。推行“党员+”网格化工作模式,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建立党员包干联系、党员带头落实等工作机制,让党员当好乡村振兴的宣传员、引导员和带头人。以基层党建“三化”和党建质量提升行动为抓手,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和班子,培育一支活力足、致富能力强的基层干部队伍,为乡村振兴筑牢战斗堡垒。

3.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基层主观能动性,在建设过程中只出台负面清单,即规定什么不能做,鼓励和引导乡村干部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同时,落实“要干着换届、不能等着换届”的要求,强化督查考核,完善激励奖惩机制,将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全县年度综合绩效考评,用好“千里马奖”和“蜗牛奖”,对工作推动迅速、成效突出的,给予通报表扬;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力并在验收考评中排位倒数的,视情况给予通报批评。

三、抓乡风促和谐,推动乡村治理长效常态

1.共建共享,变“被动看”为“主动干”。探索建立共建共享机制,组建专门理事会,选举有担当、有责任心、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村民代表、党员干部担任理事会成员,共同议事协商、解决突出问题,确保乡村建设顺利开展。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和主体地位,通过召开户主会等形式,强化宣传发动、示范带动,撬动村民筹资筹劳建设美好家园,实现“要我建”到“我要建”的转变。同时,发动杰出乡贤、社会力量在公益事业、纠纷调处、文化挖掘等方面带动引领作用。如祖籍仙下乡上方村的台湾著名作词人方文山,积极参与乡村共建,在村里建成“文山街”后,作了门楼题词,并录制小视频进行宣传推介,共同为乡村振兴助力。

2.长效管护,变“一时美”为“长久美”。乡村振兴不该有“短视”行为、不应成“昙花”现象。各示范点坚持久久为功,健全“五有”(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和“五定包干”(五定即定范围、标准、主体、模式、经费)长效管护制度,坚决避免出现“只管建、不负责管”“点成型、人就撤、村衰败”的问题。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重要载体,常态化开展创“清洁家庭”、争“美丽庭院”星级评比,切实抓好农村垃圾、生活污水、畜禽污染治理等工作,让示范点永葆“高颜值”,确保村庄环境整洁如新。

3.移风易俗,变“面子靓”为“里子美”。以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挖掘、保护和利用各示范点红色旧址、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建好党员群众身边的“红色课堂”,教育引导全县干部群众永感党恩、永跟党走。持续开展乡风文明行动,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修订完善新时代村规民约,坚决遏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注重善治浸润,建立道德红榜评选机制、家风传承长效机制,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乡村文化,家风民风乡风更加向善向好,广大村民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增强行为自觉、提升文明素养。

相关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分享到:
官方微信
关注·政务微信
新浪微博
手机网站
扫描访问手机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