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做好“大美于都”绿色文章 放大高质量发展绿色优势——于都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来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23-05-06 08:45:59

“去金桥崩岗打卡,春日赏花、夏日避暑、秋天约会、冬天晒暖阳”

“穷山恶水变成了青山绿水,鸟儿飞来了,游客涌来了,搬出去的村民又都搬回来啦”

……

搜索江西省于都县金桥崩岗,网络、抖音、微博、朋友圈赞声一片。“昔日的‘江南戈壁’变身滨水生态公园后,已然成了各地游客拍照打卡、寻觅乡愁的网红地。”于都县水利局副局长肖忠丽介绍说,围绕建设“居民休闲观光的后花园和外地游客参观的生态修复科普基地”的目标,于都对该地块因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贫瘠、泥沙下泻、损害耕地、影响县城饮水安全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综合治理,修建了自行车道、游步道、木栈道、湿地、景观亭等,还以建设“五美”乡村示范点为契机,在该地块建设了江西省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着力打造“体育小镇”。

翻阅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答卷,金桥崩岗的治理仅是于都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于都县紧盯“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目标,以项目化方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推进矿山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多措并举助推全县矿山建设绿色转型,提升发展温度,“大美于都”绿色文章越写越实,高质量绿色发展扬优成势。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30个专项行动,空气优良率目标值比率列全市第3;全县境内地表水考核断面、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比例均达100%;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分别达到93%和95%以上。坚持绿色发展,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示范创建,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互融互促,通过强监管,控制水土流失增量,2022年我县水土保持率提升至80.6%。于都县梓山镇、岭背镇、仙下乡获第十五批省级生态乡镇命名,梓山镇成功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省级实践创新基地。

推进生态保护修复,还自然芳华

于都县是江西的矿产资源大县,矿山开采历史悠久,受当时开采条件的限制,造成于都县废弃矿山点多面广,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承受之痛。近年,该县全面实施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专项行动,对全县231家废弃矿山实行分年度、分批次治理,系统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变废弃矿山为生态之地。

禾丰镇黄田村因开采煤矸石,历史开挖形成高陡边坡,区内植被遭受损毁导致表土裸露,边坡质地松散,遇强降雨天气易滑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实施后,通过削坡减载、植被恢复等措施后,有效地消除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余亩,恢复生态功能区面积200余亩,种植油茶等经济作物1.2万余株。

为全面修复矿山生态环境,该县通过自然资源政策激励,吸引社会各方投入,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利益共享”的生态修复市场化新模式,通过综合整治废弃矿山,增加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盘活土地资源的方式,有效破解生态修复技术与治理资金紧缺等难题。同时着力打好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组合拳”,采用生态重建与辅助再生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因地制宜,实行矿山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先后启动生态修复应急保障项目,完成废弃矿山修复面积约800余亩。

禾丰河铁山垅丰田段,以“唱响共和国第一国企品牌、一起向未来”为契机,做好矿山治理后半篇文章,通过河道疏浚、控源截污、打造生态绿廊等一系列有力的治理举措,双管齐下推进水域整治和景观提升,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以上。

实施流域治理,是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之一。“仅去年就有段屋(二期)防洪工程和水头河岭背镇谢屋村段河流综合整治工程2个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肖忠丽说,“河道淤积严重,汛期行洪不畅,且有多处深水潭,取水用水很不方便,危险系数高,还常因河水倒灌侵害庄稼。修复后,不仅村里的生命财产安全有了保障,建设的清水步道和上下取水阶梯、洗衣平台等更为村民取水、洗衣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防生态污染,保绿水青山

“河面上不仅有腐败植物,还有大量生活垃圾,影响河道环境,危及群众的生产生活。”于都河上,水上环卫工人告诉记者,他们平均每天的垃圾清理量有8吨左右。

祁禄山镇井前村,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80%以上,农村环境得到改善,脐橙、油茶等特色产业得到发展,呈现出一幅山青、水净、村美、民富的生态画卷。

……

“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中,于都着力强化源头防治。”赣州市于都生态环境局局长邱华说,该县坚决扛起污染防治攻坚战政治责任,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狠抓“四尘三烟三气”治理,实行“河长制”“林长制”,常态化开展“清河行动”、淘汰燃煤锅炉“回头看”、巩固畜禽污染整治成效、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专项排查整治等活动。先后建立了大气污染应急指挥体系和乡镇跨界断面监测考核机制,完成2个县级和27个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和规范化建设,生活垃圾发电项目顺利并网发电,垃圾焚烧炉渣处理项目同步,日处理垃圾约420吨,彻底结束于都垃圾填埋历史。2022年压茬式推进涵盖与江河水域有关的16个专项整治,“清河行动”发现的20个问题得到有效整改,整改完成率100%。

同时,于都县制定实施了生态环境执法工作计划、“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随机抽查计划和专项执法方案。采取无人机巡查、在线监控、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优化非现场检查方式,压减现场执法检查频次,提高执法精准性。近三年,共受理环境信访案件1021件,全部依法作出处理,办理行政处罚案件34起,罚款总额431.7万元。

此外,该县还建立健全了“两高”项目管理制度体系,对“两高”项目实行分类处置、动态监管,严格落实市级能耗双控完成情况“晴雨表”季报制度。对10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淘汰工作开展“回头看”,巩固清零成效,同时对2家大型锅炉使用企业废气在线监测数据进行联网,实时掌握污染排放强度。

发展绿色经济,促高质量振兴

“工业废水依次经过砂过滤器、SF产水池、超滤系统、UF超滤产水池和反渗透等系统处理,达到能够安全排放的中水标准,通过地下管道返回给工厂,作为生产用水。”于都县罗坳工业小区负责人朱秉连说,罗坳工业小区按照循环经济产业园的目标定位进行建设,其中以环保建材为主的企业有2家,可再生利用企业2家,能源型企业1家。其中建设的江西水循环利用示范项目,经过处理的中水,60%可作为生产用水返回给生产企业,20%用于绿化洒水,剩下20%则用于文明施工的防尘治理,做到“零排放”。

坚持“绿色循环、生态宜居”发展定位,近年来,于都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绿富美”并进的发展新路子,构建绿色产业新体系,擦亮振兴发展的生态底色。该县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实施森林提升工程,着力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乡村风景林建设,相继建成屏山省级森林公园、长征源省级湿地公园和祁禄山自然保护区,梓山镇获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省级实践创新基地命名。截至目前,该县已有14个乡镇获省级生态乡镇命名,154个村获市级以上生态村命名。

为让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该县还着力做好“生态+”文章。九丰能源等大型沼气工程,按照畜禽粪污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原则,对畜禽粪污进行收集,进行厌氧发酵,产生沼渣、沼液、沼气,最终提纯为生物天然气。江西中电投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投运的于都屏山风电场年发电量一亿多度,马安风电场预计装机容量达50MW……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于都段)项目建设便是于都县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例证。”县水利局党组成员、水保中心主任李春花介绍说,《夜渡于都河》剧院和长征文化科技体验馆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共设置集水沟1296米,雨水口36座,雨水井20座,雨水收集处理池1座,园林绿地率达到31%,建设各类生态挡墙180m、排水沟458m、种植乔灌木50余种,既有效改善地表植被,减轻雨水侵蚀,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又在满足休闲以及观赏视线的前提下,提升环境容量,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达到改善当地区域生态环境,实现社会效益的提升。


来源:赣南红

相关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分享到:
官方微信
关注·政务微信
新浪微博
手机网站
扫描访问手机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