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勇毅前行】红色传承 继往开来再出发

来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23-05-22 09:03:58

5月18日,《江西日报》第05版全版刊登《红色传承继往开来再出发》一文,文章从科技创新、产业致富、乡村振兴等方面,全方位报道了我县四年来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新长征,再出发”的伟大号召,牢记嘱托,勇毅前行的新长征。现予以全文转载,以飨读者。图片

于都河畔,一轮旭日照射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上,庄严而肃穆,把人们带回到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贡水汤汤,溯流北上,见证着老区人民在新长征路上继往开来再出发的豪迈与激情。

5月14日,记者来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重温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于都的难忘时刻。走进纪念馆的展厅,一件破旧羊皮袄,老红军带着它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双绣球草鞋,见证了烽火岁月中革命爱情故事;还有一幅由草鞋拼成的中国地图……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这里有太多太多的红色故事,总书记希望我把红色故事继续讲下去,传承好红色基因。”当年为习近平总书记讲解的纪念馆讲解员钟敏清晰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前驻足观看,还询问了不少细节,回忆当年的历史。

“我们不能忘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记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要继续高举革命的旗帜,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既温暖又给人力量,激励着钟敏继续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厚望如山,催人奋进。赓续红色血脉,于都的脚步从未停歇:成立公益性于都县长征源宣讲团,打造一支由“红军后代+宣讲骨干+志愿者”组成的红色宣讲队伍;争做红色圣地的守护者、传承者、践行者,140名小红星红领巾讲解员利用周末、节假日到红色景点,为游客义务讲解,一个个都成了自信勇敢的“小红星”;征集革命文物、挖掘红色故事、打造数字博物馆,并通过每年开展长征论坛、红色故事大赛、红色旅游推广、重走长征路等系列活动,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植入灵魂……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从乡村到城市、从校园到机关、从线上到线下,长征故事讲不完,思想的火种越来越绚丽。”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副馆长蓝华英说。

于都县长征源合唱团首任团长袁尚贵是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8名红军后代之一。该合唱团由160余名红军后代自发组成,矢志讴歌长征、讴歌红军。“总书记非常关心我们合唱团,问了我们的演出场次、经费保障等情况。”袁尚贵说,唱响长征组歌就是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讲好长征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在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长征源合唱团成员靠自觉、靠奉献、靠发源于这片土地上的长征精神,完成了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演出500场的目标,如今还经常奔赴各地演出。“我们这支从作品中感悟长征精神、在排练中体验长征精神、在演出中传播长征精神、在奉献中弘扬长征精神的合唱团,会一直唱下去,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袁尚贵无比自豪,一脸坚毅。

在气势恢宏的于都长征大剧院外,“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几个大字在夜幕下格外醒目,未入场已肃然。剧院内上演的大型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波澜壮阔的长征故事,让观众禁不住泪流满面。“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铸就长征的不朽丰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应发扬长征精神,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推动高质量发展。”该县主要负责同志说。

新长征,再出发。于都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强化使命担当,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中感恩奋进,砥砺前行。作为首位产业的纺织服装由低端制造迈向高端智能,纺织服装企业达30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130家,全行业产值突破800亿元;全县形成梓山富硒产业、祁禄山红色旅游等多元经营模式,产业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2022年该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村均41.03万元,15万元以上的村实现全覆盖……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放眼于都,人们干事创业的激情如奔腾的于都河水,在新长征路上奋力谱写时代发展新篇章。

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5月12日,记者走进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稀土创造美好生活”的标语格外显眼。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声响彻不停,员工各司其职忙生产、赶订单,干事创业的激情扑面而来。

“总书记强调,要紧紧扭住技术创新这个战略基点,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这为我们发展指明了方向,提振了信心。”虽已过去四年,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情形,金力永磁董事长蔡报贵仍激动不已。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四年来,金力永磁苦练内功,在节能、环保领域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掌握了国际领先水平的晶界渗透技术,成为全球稀土永磁行业首家“零碳工厂”。

在金力永磁展示厅,记者看到“成为世界稀土永磁行业领军企业”“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稀土钨稀有金属产业基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标语,诠释了企业发展的初心。

在展示厅,记者见到了公司技术研发总监刘路军。四年前,他向习近平总书记表达了“做出世界上最好磁钢,为祖国争光”的决心。“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命根子。总书记的谆谆教导,言犹在耳。公司舍得投资研发、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让我们放开手脚大胆做事。随着各项技术瓶颈的突破,我们逐步打开另一片天地。”刘路军说。

站在透明的展示柜旁,他随手拿起一件新能源汽车稀土永磁样品向记者介绍:“它运用了我们自主研发的晶界渗透技术,磁性能从42EH提高到50EH。更为关键的是,重稀土使用量节约了70%。去年,这类磁钢销售量可装备286万辆新能源汽车。”

晶界渗透技术只是缩影,找到制胜法宝的金力永磁一路疾驰:2022年,公司投入研发费用3.37亿元,同比增长110.71%,占营业收入比例为4.71%。截至2022年末,公司已拥有授权专利60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8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2件。

与展示厅紧挨着的是烧结车间。磁钢烧结是金力永磁生产过程中的一道关键程序。车间里,“90后”烧结工段负责人赖鑫波带领着班组10多名年轻员工在机床上忙碌。

“总书记的肯定与鼓励,坚定了我们做好产品的信心,激发了我们提高烧结产品合格率的干劲。”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与他们亲切交谈的场景,赖鑫波至今记忆犹新。四年来,“新生代”工人不负重托、刻苦钻研,将企业烧结工序产品合格率提升到99.7%,比2019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

如今,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金力永磁已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公司营业收入从2019年的16.97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71.65亿元,并于去年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成为赣州第一家、全省第三家“A+H”上市企业,全国第二、全球第三的钕铁硼龙头企业。

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好日子

初夏时节,于都县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内果蔬飘香,蔬菜大棚连成一片,棚里的丝瓜、茄子等蔬菜挂满枝头,一派生机盎然。

枝条修剪、人工授粉……5月12日一大早,梓山镇岗脑村村民曾红梅在大棚内忙得不亦乐乎。谈起如今的生活,她深有感触,“多亏了家门口的蔬菜产业,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每个月仅工资就有4500元。”

走进位于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内的于都县硒博馆,“一定要把富硒这个品牌打好”的红色标语格外引人注目。

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视察,了解蔬菜产业发展情况。岗脑村村民郭月华对那天的情景记忆犹新,“当时,总书记走进蔬菜大棚,察看了蔬菜长势,与大家亲切交谈,叮嘱一定要打好富硒品牌。”

谆谆话语、殷殷期盼。近年来,于都县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硒+X”为发展路径,一体推进扩面种植、产品研发、标准编制、营销推广、品牌建设“五大行动”,持续做大产业、打响品牌,让富硒地变为富裕地。

最近,深圳茂雄集团江西公司负责人赖祥标正忙着筹划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农旅发展项目。该集团是于都县重点引进的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富硒蔬菜产业发展势头好。这两年,我们加大富硒蔬菜种植技术推广,扩大种植规模,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还带动附近300余名村民就业,培养了很多技术能手。”

种得好,更卖得好。“每天采摘6吨富硒蔬菜运往粤港澳大湾区,富硒蔬菜行情好、价格稳,不愁销路,预计今年产业园收益将超800万元。”赖祥标乐呵呵地说。

目前,梓山镇建成占地1万余亩的高标准现代富硒农业产业园,从单一的蔬菜种植业发展成田园综合体。“我们种植了艺术水稻,正在加紧建设水培观光区等,利用新形式、新业态,大力促进农旅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赖祥标介绍。

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的发展,正是于都县综合施策唱响富硒品牌,打造富民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编制发布了富硒农业标准6项,其中于都富硒大米企业标准获评全国粮油产品企业标准“领跑者”;建成富硒产业示范基地172个,带动富硒农业种植面积15万亩,开发富硒农产品11类,认证富硒产品181个、涉硒商标13个,富硒产业及其辐射带动加工业、现代服务业年产值达15亿元,富硒产业呈现出迅猛发展态势。

富硒产业旺,“硒”望无限好。“总书记的关怀始终暖人心田,催人奋进。我们将立足绿色生态和富硒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富硒功能农业、富硒现代食品工业、富硒特色现代服务业等现代生产要素聚集的富硒产业集群,让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于都县富硒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王冬香说。

业富民奋斗开出幸福路

5月12日,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道路两旁波斯菊、鸡冠花盛放,散发出阵阵花香,引得游人驻足观赏。在村民孙观发家厅堂,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潭头村察看村容村貌时的瞬间被定格,成为当地百姓永恒的珍贵记忆。刚接待完一批游客的孙观发,见到记者时面露喜悦,拉着记者进屋唠起家常。

潭头村是一座有着700多年历史的赣南古村,是有名的红军村。微风拂过杨柳,一缕阳光洒在潭头村村口红色雕塑上,上面的一句话尤其醒目——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正是潭头村乡亲们一路走来的真实写照。

今年“五一”期间,孙观发家民宿生意火爆,每天都住满了人。“日子越过越红火,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2022年,我家的总收入达23.6万元。这些年,总书记的亲切关怀、谆谆嘱托,鼓舞着我们感恩奋进。”孙观发幸福地分享家里四年来的变化。

村口不远处,已经投入使用的“富硒食堂”格外引人注目。随着游客增多,潭头村新建了一个更大的“富硒食堂”,并取名为“孜和院”。该食堂能同时容纳1500人就餐,目前正在扩建供研学用的食堂。“‘富硒食堂’生意火爆,每月营收超30万元,仅‘五一’期间,营业额就达27万余元。只有把产业做大做强,村民才能得到更多分红。”潭头村村委会副主任刘锦华说,去年,潭头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60万元,包括孙观发在内的100多户农户每户获得分红1200元。

生意同样火爆的还有村民温秀珍家的糕点坊。“这些天游客很多,每天营业额有3000元。”因温秀珍制作的麻饼皮薄馅多、外酥里软、甜而不腻,受到大家的喜爱。看着日渐红火的乡村旅游,温秀珍喜上眉梢。

行走在潭头村,步步皆风景,处处新气象。近年来,村里开办了旅游公司,“富硒食堂”吸纳村民入股合作经营,开发出“富硒宴”特色农家乐项目与红色研学旅游项目,增设停车场、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去年,潭头村新建了荷花基地、农事服务中心、智慧育秧工厂等。

时下,潭头村连绵起伏的蔬菜大棚内翠绿的蔬菜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忙着采摘、分拣、包装,等待经销商上门收购。近年来,该村以万亩蔬菜基地为龙头,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实现增收致富。

临近中午,潭头村村口原本安静的马路瞬间热闹起来,一辆辆大巴车驶进村内,“富硒食堂”内游客满座……“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刘锦华笑着说。


来源:江西日报

相关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分享到:
官方微信
关注·政务微信
新浪微博
手机网站
扫描访问手机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