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走进于都 > 于都人文

【喜迎二十大】于都文旅新长征④——文化遗产保护

来源: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22-09-30 18:17:4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和旅游工作十分关心,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于都县文广新旅局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繁荣发展,绘就“诗”和“远方”新画卷,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和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作用充分显现,红色文化影响力持续提升,为加快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县、进一步创造长征文化新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


拓展利用途径,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于都是千年古县,截至2021年底,我县共有国有可移动文物2174件(套),不可移动文物53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16个点;截至2021年底,我县共有国有可移动文物2174件(套),不可移动文物53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16个点;勤劳智慧的百姓、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悠久的人文历史造就了门类多样,风格鲜明,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近几年的全面普查,之后不断的挖掘线索、深入调查,现共收集、整理出非遗线索505条,调查非遗资源项目357项。建立了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9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7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73名,其中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1人,目前建有非遗传习所27个、非遗工坊3个(国家级1个、省级2个)、江西省非遗传承传播基地4个(传播基地3个、传承基地1个)、省级非遗传承小镇1个(段屋乡寒信村)。古籍有四百余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物质文化遗产。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稳步推进。深入实施文物保护工程、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赣南省三级干部大会旧址、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旧址、红四军军部旧址分别用作长征源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长征源民俗博物馆,把革命旧址保护与精品红色旅游路线相结合、与传统民居保护相结合、与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的模式,既拓展了文物利用途径、创新了文物传播方式,带动了旅游业发展,群众也从中大大获益。

图片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注重特色培育,强化平台建设。深度挖掘本地客家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策划形成长征源之春元宵广场文化活动暨农村特色文化展演。建设传习场所,留住客家乡愁。已建设传习所27个。寒信村非遗传习所成立以来,参与各类研学活动非遗表演60次,接待研学人员1万余人。水府庙会非遗文化展演、中秋、春节各种演出活动达60余场,是春节期间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的主要阵地。坚持整体保护,创建非遗小镇。2022年正月,寒信村举办了乡村文艺汇演,茶篮灯、采茶戏、擂茶舞等众多非遗节目悉数登场,活动效果热烈,影响面大,以非遗为基础的乡村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正在日渐兴起。

图片


图片


图片

二是注重融入生活,强化守正创新。融入百姓生活,通过开展文化惠民系列活动、非遗传承基地传习活动、非遗体验活动等,实现了非遗常态化传承。让非遗产品进入千家万户,梓山酱油、盘古茶、烧卷子、峡山道菜、客家擂茶、黄元米果、珍珠粉等手工类产品得到较好推广,效益明显,成为百姓生活中日常物品。展现时代内涵,讲好非遗项目中的红色故事,展现时代新内涵,促进非遗中的红色资源在当下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当年百姓用客家擂茶招待红军,甚至权当临时充饥。如今为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长征精神。客家古文旧瓶装新酒,宣传法律法规、宣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宣传于都长征集结出发地的光荣历史和于都人们的历史性贡献。助力脱贫增收,引导生产性非遗项目传承人创新思维,敢于探索,走出新路。以传统工艺为重点,支持带动性强、辐射面广的非遗项目建立扶贫就业工坊,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助力精准扶贫。梓山酱油厂和贫困户在内的农民签订富硒黄豆种植合同,收购价比市场价的高;盘古茶厂主动和村里合作,组建了100多人的茶叶合作社,并专门免费提供一块茶园作为扶贫基地,茶厂保证收购贫困户采摘的茶叶,让贫困户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获得报酬。

图片


三是注重队伍建设,强化培养扶持。壮大三支队伍,发展了非遗保护机构的专兼职队伍,健全了非遗传承人队伍,壮大了志愿者队伍。强化培养扶持,扶持传承人传承传习,启动了非遗传承人关爱工程,加强了非遗传承人和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培养后续力量,构建了非遗校园传承保护模式,通过编写非遗传承普及辅导读本,在中小学开设银坑甑笊舞、于都唢呐公婆吹、于都茶篮灯等非遗传承教学课程,培养了一大批的年轻传承群体。

相关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分享到:
官方微信
关注·政务微信
新浪微博
手机网站
扫描访问手机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