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府文件 > 政策文件

于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于都县“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访问量:

于府发〔202223

于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于都县“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

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县直(驻县)各单位:

经研究同意,现将《于都县“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22年9月13日

于都县“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教育工委、市教育局的关心指导下,全县教育事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规划目标和任务,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战略,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我县教育“十三五”规划预期基本实现,为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教育“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

1.普惠学前教育资源大幅扩充

积极推进城区公办幼儿园建设,扩建了县示范幼儿园,新建了上欧思源社区幼儿园、长征源小学附属幼儿园、学苑路幼儿园、上欧九章路幼儿园4所县城幼儿园,收购了2所小区配套园。高标准建设乡镇公办中心园,全县23个乡镇乡乡建有至少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着力抓好公办村级幼儿园和村小附属幼儿园建设,实现了农村公办幼儿园的广覆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36所民办幼儿园转为公办幼儿园。目前,全县公办幼儿园达174所,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0.45%,普惠园覆盖率达到81.6%。

2.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发展

办学条件全面改善。我县以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迎国检”为契机,统筹安排近5亿元资金,实施了“一校一策”学校硬件建设工程,全面完善县域各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基础设施。统筹安排资金,为全县中小学配足配齐了图书、计算机、音体美器材等教学仪器设备设施,建设专递课堂接收教室,实现了全县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班级全覆盖。2018年,我县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2019年2月被省人民政府评为“2018年在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中作出积极贡献集体”。

师资力量均衡配置。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自2016年开始,全县校长及管理干部交流轮岗达100余人,教师交流轮岗1200余人,每年占应交流轮岗教师总数10%以上,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164人,占应交流骨干教师总数的22.15%。纵深推进“三区”人才下乡支教工作,全县支教人数230人。进一步优化了教师资源配置,增强教师队伍活力,促进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为全县基础教育改革奠定基础。

德育教育成效显著。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利用全县丰富的红色资源,扎实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建设的全过程。县教科体局连续6年被江西省教育厅评为“全省中小学三项文化教育活动先进单位”;长征源红军小学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文明校园”“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2019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建立健全了科学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素质教育得到全面落实,不断强化了体育、美育、艺术教育教学实施青少年健康促进计划,全面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全面完成义务教育指标,全县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1%。

3.高中教育普及攻坚有序推进

出台了《于都县高中阶段普及攻坚计划实施方案》,大力实施攻坚计划,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1%,比2015年增加了4.91个百分点。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建设,探索特色办学模式,促进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提升普通高中学校优质化水平。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鼓励学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校园文化等方面突出特色。“十三五”期间,全县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一直保持全市第一,有12人被清华、北大录取,于都县多年被评为全市中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先进单位。

4.特殊教育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出台了《于都县特殊教育第二期提升计划实施方案》,为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健全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助学机制,形成了以适龄残疾少儿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服务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的问题。全县适龄残疾少儿入学率达到100%。

5.职业教育扩容提质长足发展

县域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培优取得长足发展,以县职业中专为龙头的公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职业中专、科技学校、理工服装职业学校先后创建省级达标中职学校,职业中专经省教育厅专家组评定为达标A档中职学校。积极对接县域产业发展,职校专业设置不断优化,先后开设服装设计与工艺、电子光伏、会计、数控模具、幼儿保育、工业机器人、汽修与维护等20多个专业。创新机制融通中高职衔接,县职校先后与九江职业大学、江西艺术职业学院、江西制造职业学院中高职对接培养机制。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为工业园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县职业中专被赣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确定为“赣州市校企合作培养基地”。职业教育成果喜人,职校学生毕业率达100%,取得毕业证书和技术资格证书“双证书”的比例达96.4%,就业安置率达100%。

6.教师队伍建设管理稳步推进

规范了编制管理。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教师编制工作要求,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生源变化和学校布局调整等情况及时进行编制调整核定,下发了《关于调整于都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批复》(于编办函〔2021〕10号)文件,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加大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调整力度,以县为主,动态调配。

加大了补充力度。“十三五”期间,通过省统招、特岗计划、公开招聘硕士研究生及外县选调等多种渠道,共招聘教师2175人。实施人才培养机制,从高中优秀毕业生中选派公费师范生,从中考成绩优秀学生中选送定向培养生。教师队伍的数量和素质得到极大提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乡村教师紧缺的局面。

强化了在职培训。制定了三年轮训计划,分层分科大力开展教师在职县域培训,开展县内在职技能培训115期,培训人数11974人。持续开展外出跟岗培训,选派了骨干教师到北京小学万年花城分校、江苏丹阳华南实验学校、上海南汇四中等学校跟岗学习,共计30批次556名。同时,积极邀请专家名师来我县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受益教师达4500余人。“十三五”期间,我县有141名教师被评为省骨干教师,31名教师被评为省学科带头人,18名教师被评为省特级教师。

7.城乡学校建设改造顺利推进

城区学校建设情况。县委、县政府将城区学校建设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投入18.55亿元,新建了站前小学、思源实验学校、职业中专、胜利学校、新长征中学、于都二中、九章路小学、上欧中小学、水南中学、水南小学等10所中小学校。目前,站前小学、思源实验学校、职业中专、胜利学校、新长征中学、于都二中、九章路小学、上欧中小学已完工并投入使用;水南中学、水南小学已开工在建。项目全部完工后,城区将新增校舍建筑面积677652.6平方米,新增学位47400个。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情况。积极向上级争取“全面改薄”、校舍维修、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补助、义务教育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等各类项目资金约2.2亿元,用于改善160所农村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其中新改扩建校舍面积293062平方米、新建围墙17245米、运动场硬化170220平方米、护坎(坡)2864立方米。

教师周转房建设情况。投入4650万元,规划安排19所农村中小学,建设了教师宿舍567套,总建筑面积达23280平方米。教师周转房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大部分农村学校教师,特别是特岗教师、支教交流教师、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的生活条件,吸引了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农村边远艰苦地区从教,促进了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8.智慧教育智慧校园迅猛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成果不断提升。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国检”为契机,通过实施薄弱学校改造、标准化学校建设等项目,积极争资争项,加大教育装备资金投入力度,补充和完善了学校功能教室、实验仪器、教学设备、图书资料、教学计算机等配置。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仪器和信息化设备配备率均达到《江西省中小学基本办学标准》要求。

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大力提升。全县“班班通”教学一体机配备率达到100 %;完成了教育城域网建设,实现了教育专网覆盖所有中小学、教学点,城镇学校各班出口宽带均达到200M,农村学校各班出口带宽均达到100M,学校主教学区实现了无线网络全覆盖;全县建有“录播教室”23间、“专递课堂”主讲教室19间,接收教室116间,“专递课堂”覆盖了所有教学点,实现了多媒体网络教学和优质资源共享;全县开通学校空间429个、教师网络学习空间10156个,学生网络学习空间174253个,打造各学科名师工作室91个,建立各类教学资源72万条;启动了“智慧校园”建设,2018年,城关小学率先获评江西省第一批智慧校园示范校,到2020年,全县有13所学校通过了智慧校园市级评估。

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和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稳步提升。全县坚持“以赛促训,以训促用”原则,加大了教育信息化应用培训力度,持续开展了中小学教师优秀资源以及中小学教师、校长信息化教学展示活动,推动形成了“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应用,提升了中小学教师信息化素养和应用能力,培养了一批省市级教育信息化骨干教师。近三年,我县在省市中小学教师、校长信息化教学展示活动中,获省级一等奖2人次,市级一等奖16人次。

9.教育扶贫普惠民生成效显著

建立了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围绕“应助尽助、不因贫失学、不因学返贫”资助工作目标,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落实了各项贫困学生资助政策项目。2016年以来全县共发放贫困学生资助金5.6亿元,惠及贫困学生36.08万人次,确保资助不落一人。

完善了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建立了义务教育“双线控辍保学责任制”,县、乡、村之间和教科体局、学校、教师之间分别签订了控辍保学工作目标责任书,将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列入乡镇党政领导干部履职考核的重要指标和作为学校综合评估的重要内容。加强了政策宣传,各乡(镇)、村委会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学校通过电子显示屏、家长微信群、宣传橱窗、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扎实开展劝学工作,认真落实 “六对一”挂点联系制度,通过“万师访万家”活动、“学校包村,教师包户”的网格化管理等形式,对未按时入学或有辍学苗头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劝学工作。全县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氛围浓厚,形成了全社会都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全县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已实现“零辍学”目标。

健全了学生营养餐供餐机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现了全覆盖,营养餐食品原材料按上级要求实行“四统一”政府采购。建立了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具体实施的三级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营养餐各项任务的落实提供坚实的组织和制度保障。保障了资金投入,县财政按要求配齐配足了食堂从业人员,安排了资金用于学校支付实施营养餐所产生的水电费、柴火费等。规范了资金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定期公开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相关信息,自觉接受广大师生、社会群众的监督。

(二)教育“十四五”发展机遇和挑战

1.发展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攻坚期,也是实现于都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

于都是百万人口大县、千年人文之乡、万里长征之源,蕴藏着人力资源的后发优势,面临着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实施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意义重大而且深远。新一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3号为教育优先发展提供了保障。实施“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按照国家的教育大政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县、从人力资源大县向人才资源强县迈进,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面临挑战

由于自然、历史和社会等原因,于都县教育与党委政府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学前教育普及面未能实现全覆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还有差距,大校额问题比较突出;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够平衡;学前教育教师缺口大,高中教师不足,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低;教育投入不足,经费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办学条件还需进一步改善;教育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教育系统自身治理能力有待加强。特别是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园区务工、进城经商、移民搬迁、购房入城等人员随迁子女的剧增,导致城区教育资源供不应求,这些都将成为教育“十四五”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围绕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市第六次党代会、县第二十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及国家、省、市教育工作会议要求,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建设教育强县为目标,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教育保障,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服务均等化,为于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2.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教育工作全过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2)坚持优先发展原则。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才资源开发需要,为教育保障奠定坚实基础。

3)坚持依法治教原则。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教。切实保障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和广大师生合法权益,为教育改革发展创设良好的法治环境。

4)坚持立德树人原则。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5)坚持促进公平原则。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统筹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均等化的教育服务、接受到更有质量的教育。

6)坚持改革创新原则。立足教育县情,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强教育交流合作,通过改革、开放和创新,解决发展难题,激发教育活力,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二)主要目标

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建成覆盖县、乡、村,布局合理、资源充足、公益普惠、公民互补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五育并举”措施和成效明显。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有效增加,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构建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让每一个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都能接受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能力和办学实力明显提升。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教育差距不断缩小。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满足需要。到2025年,于都县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和教学质量达到全市先进水平。

1:于都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  

指标

2020年

2025年

属性

学前教育

学前三年在园幼儿数(万人)

3.78

3.90

预期性

毛入园率(%)

85.95

91.00

预期性

普惠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

91.10

93.00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在校生(万人)

9.48

9.60

预期性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

100.00

100.00

约束性

初中在校生(万人)

5.06

4.70

预期性

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

100.00

100.00

约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9.61

99.80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生(万人)

3.52

4.60

预期性

其中:中等职业教育(万人)

0.79

2.30

预期性

毛入学率(%)

93.10

95.00

预期性

特殊教育

在校生规模(万人)

0.02

0.03

预期性

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

100.00

100.00

预期性

三、教育“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  

(一)深入推进系统党建质量过硬

全面落实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营造教育系统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责、负责、尽责。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推动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建立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明确党组织主体责任和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以及分管责任人的直接责任,强化班子成员“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强化问责追责,对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实不到位的严肃问责,切实把主体责任扛稳、抓牢、做实。坚持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同谋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健全完善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层层传导压力,逐级落实责任。

扎实推进基层党建“三化”建设。持续推进基层党建“三化”建设(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提质增效和质量过硬,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体系,推动教育系统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穿学校党组织活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全面管党治校工作,使中小学党组织成为学校教书育人的坚强战斗堡垒。重视与加强“两新”组织(民办学校、幼儿园)党的建设,推动“党建入章”全覆盖工作,落实民办学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

充分发挥学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新时代党建带工建带团建,重视学校工会、共青团、少先队工作。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坚决惩治腐败,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积极推行党务公开、校务公开、财务公开。

(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德育工作体系,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注重融入贯穿,把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到各学科教育中。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心理健康和省情、市情、县情教育。大力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上好《红色文化》教育课程。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加强学校思政课工作的组织领导,开展思政课业务培训,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上好每节思政课。依托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本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研学基地,加强研学实践教育,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法治意识养成。开展好文明校园创建等活动,学习宣传先进典型、英雄模范。强化对网络游戏、微视频等的价值引领与管控,创造绿色健康网上空间。注重劳动教育,落实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场地或实践基地建设,创建一批劳动教育实验区。

(三)切实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发展

1.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推进城乡学前教育资源布局一体化,建立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构建公办为主、民办为辅,公益性、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25年三年毛入园率达91%。大力扩充普惠学前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县城公办园建设,抓好公办村级幼儿园和村小附属幼儿园建设,大力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引导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力争到2025年普惠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93%以上。班额普遍达标,县域内85%以上的班额符合《幼儿园工作规程》有关规定。按《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配足配齐各类幼儿园教职工,县域内幼儿园专任教师总数与在园幼儿总数之比不低于1:15。

2.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补齐义务教育短板,巩固义务教育成果,使包括在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内涵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社会认可度六个方面的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内容指标上水平不断提升;进一步加强“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办学模式、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积极破解“村空、乡弱、城挤”难题,统筹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含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舍、仪器设备等方面的配置水平,力争达到“校校达标”,所有指标校际差异系数,小学均小于或等于0.50,初中均小于或等于0.45。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义务教育学校全面达到国家规定班额标准(小学45人/班,初中50人/班);有计划逐步化解大校额,力争到2025年全县“大校额”学校数大幅度减少。落实《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大力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实施“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工程,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品质。全面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进一步完善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

全面落实“五项管理”和“双减”工作。建立“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统筹,集中组织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形成有效工作合力,统筹学校、社会、家庭力量形成三位一体育人格局。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配齐建强教研员队伍,创新教研方式,完善教研共同体建设,打造省市知名名师工作室,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开展教学质量监测,推动中小学“绿色评价”,建立学生作业公示制度,科学合理布置作业,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开展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消除学科类校外培训各种乱象,校外培训热度逐步降温。持续落实控辍保学责任制,常态化精准化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3.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大力实施普通高中提升计划,加强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提档升级,配套完善设备设施。全面实施新高考改革,大力推进“选课制”“走班制”,探索富有活力的高中教育教学发展模式。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深入推进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普通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基本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实施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工程,推动普通高中探索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改革,适应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促进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整体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4.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落实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一县一策”实施方案,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夯实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实训设施设备,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和竞赛奖励机制,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落实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制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引企入教”“订单”培养,立足工业园区,畅通“入职即入学”,将“长征精神”“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打造爱岗敬业、专注执着、精益求精、报国奉献的“中国工匠”“赣南工匠”“于都工匠”,切实提高中职毕业生专业水平和就业能力,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促进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发展能力和办学实力明显提升。同时,推动职业学校与粤港澳大湾区职业院校广泛开展交流合作,共同组建赣州市职业教育发展联盟,探索“湾区+老区”职业院校协同发展路径,支持职业学校与国内高层次职业教育名牌学校进行联合办学、联合培养试点,开展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稳步推进“1+X”证书制度改革。探索社区教育途径,充分运用教育云平台,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促进校际交流,校区交流,取长补短,逐步形成适应发展需求、职普招生相当、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对接、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高水平、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 教育事业“十四五”期间发展目标

教育阶段

发展目标

学前教育

建立覆盖县、乡 、村,布局合理、资源充足、公益普惠、公民互补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三年毛入园率达91%,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0%以上,县域内85%以上的班额符合《幼儿园工作规程》有关规定,县城内幼儿园专任教师总数与在园幼儿总数之比不低于1:15。

义务教育

在城区规划新建小学8所、初中8所,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8%以上。

高中教育

新建2所普通高中学校,逐步化解普通高中大校额大班额,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确保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处于全市前列。

职业教育

“十四五”期间,每年培养2000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1000名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到2025年,新长征技工学校升格为高级技工学校,创建赣州新长征职业学院,完成职业中专二期项目建设,完成省级服装产业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全县建设市级现代化公共实训基地1个,“校企一体化” 生产实训示范基地1-2个。全力打造于都中专,成为于都排头、赣州领先、江西知名的职业名校。

5.积极发展特殊教育。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完善特殊教育办学设施,配齐特殊教育教师,扩大特殊教育办学资源,全面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提高巩固水平。发挥特殊教育学校在实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中的骨干作用,鼓励特殊教育学校由单一专业类别向综合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转型,更好地服务各类残疾学生。每个乡镇至少配备1间资源教室。依托乡镇中心学校,加强对农村地区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为残疾学生提供个别化教育和康复训练。大力发展并办好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支持和引导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通过随班就读、特殊教育班等形式扩大招收残疾学生的规模。

6.全面推进体教融合与健康促进。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加强体育运动的推广与普及,规范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开足开齐上好体育课,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建立常态化的校园体育竞赛体系,健全赛事承办机制,积极引进全国高水平赛事,建立中小学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拓宽青少年升学渠道,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努力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师招聘模式,突出教师专业,选拔优秀体育教师和退役优秀运动员到校任教,组建教练员队伍,开展体育教师全员培训和体育教研。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逐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运动场地建设。全面推动我县中小学生近视防控工作,完成全县各级各类学校防近视照明安装工作,组织对所有学生进行视力检查和健康测试,打造“近视防控示范县”,加强健康促进学校建设,提升全县中小学生视力健康水平。

7.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和完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立健全政府、学校、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完善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相关部门协作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鼓励第三方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估监测。改革教师评价,突出教育教学实绩的教学评价,开展以学术贡献、社会贡献和支撑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学术评价。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多元化、过程化的教学评价。

8.着力规范发展民办教育。依法依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推进民办学校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改革,实施分类登记、分类管理、规范办学、优质办学和特色办学。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加大民办学校资产管理和财务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民办学校变更与退出机制。规范民办学校招生行为,整顿招生秩序。加强民办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提高民办学校办学质量。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严格审批登记,规范收费管理,落实年检年报制度,强化日常监督管理,促进校外培训机构有序发展。

(四)大力加强学校重点项目建设

按照“学前教育城乡覆盖、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寄宿学校条件完善、学校网点科学合理”的布局原则,全面解决移民搬迁、经商务工、购房入住小区等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重点抓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工程建设。  

1.幼儿园建设。遵循满足人民群众学前幼儿就近入学需求,老城区(棚户区)改造、新城开发和居住区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均要将配套建设幼儿园纳入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常住人口2000人以上的行政村有公办幼儿园(或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2000人以下的行政村联合办园。城区新建幼儿园32所(现已规划25所,暂未确定7所),乡镇新(改)建22所农村村级园、改建55所村小附属园。

专栏1 城区学前教育“十四五”重点工程(备注:园名为暂命名)

1.新天地幼儿园:位于2-3号统建房,办学规模3个班(小区配套园)。

2.县特殊学校附属幼儿园:位于楂林工业园卜屋组龙门路,用地面积3855.17平方米,办学规模10个班。                                                         

3.翡翠湾幼儿园:位于水南安置小区西侧,北侧为翡翠湾小区,东侧为水南安置小区。占地面积8522.05平方米,办学规模12个班。                  

4.枫叶幼儿园:位于银坑路与思源大道的交汇处,幼儿园东、西、北侧都是安置地,南边为于都中学南区。占地面积3002.1平方米,办学规模6个班。                                                                   

5.站前幼儿园:位于站前小学西侧(原华海物流项目用地),幼儿园北、西两侧均为小区。占地面积18044.97平方米,办学规模18个班。                                                                                                                   

6.水南幼儿园:位于贡江新区水南6号搬迁安置区,建筑面积6190平方米,办学规模18班。                        

7.时代华府幼儿园:位于时代华府小区,办学规模6个班(小区配套园)。                    

8.越洲湾幼儿园:位于金山大道南侧、业兴路西侧,越洲湾小区,办学规模6个班(小区配套园)。

9.汇金广场幼儿园:位于汇金广场北侧(原粮食局面粉厂),占地面积约5092.85平方米,办学规模12个班。

10.翡翠华府幼儿园:位于翡翠华府住宅小区,办学规模12个班(小区配套园)。

11.幸福幼儿园:位于工业新区GY-15-17号地产权调换房,办学规模12个班。

12.碧桂园幼儿园:位于碧桂园小区,办学规模9个班(小区配套园)。

13.时代南郡幼儿园:位于时代南郡二期,办学规模6个班(小区配套园)。

14.枫叶翰林院幼儿园:位于枫叶翰林院小区,办学规模9个班(小区配套园)。

15.绿苑居幼儿园:位于智安园一期(于都县工业新区GY-22-12地块),绿苑居小区,办学规模12个班(小区配套园)。

16.翡翠学府幼儿园:位于翡翠学府小区,办学规模6个班(小区配套园)。

17.时代樾府幼儿园:位于工业新区GY-20-15地块产权调换房,时代樾府小区,办学规模6个班(小区配套园)。

18.隆桂城幼儿园:位于隆桂城小区,办学规模6个班(小区配套园)。

19.檀悦府幼儿园:位于东投·檀悦府小区,办学规模9个班(小区配套园)。

20.国风府幼儿园:位于贡江新区GJ-14-(05-08)地块,国风府小区,办学规模12个班(小区配套园)。

21.楂林新村幼儿园:位于贡江新区7号搬迁安置房建设项目,办学规模15个班(小区配套园)。

22.万达小区幼儿园东园:位于万达广场·泰达城2号地块,办学规模12个班(小区配套园)。

23.万达小区幼儿园西园:位于万达广场·泰达城4号地块,办学规模6个班(小区配套园)。

24.中民筑友幼儿园:位于贡江新区盘古大道西侧、罗坳路南侧,中民筑友小区,办学规模12个班(小区配套园)。

25.智慧小区幼儿园:位于工业新区楂林路东侧、齐民路南侧、祁禄山路西侧、大鹏路北侧,智慧物流园小区,办学规模9个班(小区配套园)。

2.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按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标准要求,在基本均衡发展基础上补齐短板,推进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以建设“小而美”校园为原则,加强中心小学(或学区学校)建设,努力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优化城区学校布局,新建城区小学8所,每所学校规模为学生数控制在2000人以内;新建城区初中8所,每所学校规模为学生数控制在2000人以内。

专栏2 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十四五”重点工程(备注:学校为暂命名)

1.龙门小学:位于金山大道与楂林路交汇处;新建教学楼、综合楼、运动场及附属设施;占地面积50亩,36个班。                                                           

2.文德小学:位于仙下路与梓山路交汇处;新建教学楼、综合楼、运动场及附属设施;占地面积44亩,32个班。                                                                          

3.向阳小学:位于新地路与思源大道交汇处;新建教学楼、综合楼、运动场及附属设施;占地面积42亩,36个班。

4.迳坑小学:位于天祥大道与里仁路交汇处;新建教学楼、综合楼、运动场及附属设施;占地面积40亩,30个班。

5.爱莲小学:位于铁山垅路与罗坳路交汇处;新建教学楼、综合楼、运动场及附属设施;占地面积35亩,22个班。

6.于丰小学:位于梓山路与禾丰路交汇处;新建教学楼、综合楼、运动场及附属设施;占地面积39亩,30个班。                                                                                                                                 

7.贡江小学:位于于古大道与古田东路交汇处;新建教学楼、综合楼、运动场及附属设施;占地面积70亩,24个班。                  

8.英才小学:位于明德路与祁禄山路交汇处;新建教学楼、综合楼、运动场及附属设施;占地面积65亩,44个班。                                        

9.水南初级中学:位于利村路与梓山路交汇处;新建教学楼、综合楼、运动场及附属设施;占地面积65亩,40个班。

10.站前初级中学:位于马子口路与马子河交汇处;新建教学楼、综合楼、运动场及附属设施;占地面积45亩,32个班。

11.龙门初级中学:位于金山大道与楂林路交汇处;新建教学楼、综合楼、运动场及附属设施;占地面积40亩,30个班。

12.天祥初级中学:位于天祥大道与里仁路交汇处;新建教学楼、综合楼、运动场及附属设施;占地面积42亩,24个班。

13.向阳初级中学:位于新地路与思源大道交汇处;新建教学楼、综合楼、运动场及附属设施;占地面积39亩,21个班。

14.城东初级中学:位于古田东路与马子口路交汇处;新建教学楼、综合楼、运动场及附属设施;占地面积65亩,40个班。

15.齐民路初级中学:位于齐民路与祁禄山路交汇处;新建教学楼、综合楼、运动场及附属设施;占地面积72亩,40个班。

16.英才初级中学:位于明德路与小溪路交汇处;新建教学楼、综合楼、运动场及附属设施;占地面积60亩,40个班。

3.高中学校建设。新建普通高中2所,每所学校规模为容纳学生3000人。

专栏3 高中学校建设“十四五”重点工程(备注:学校为暂命名)

1.贡江中学:位于窑塘大道与教育路交汇处;新建教学楼、综合楼、运动场及附属设施;占地面积133亩,60个班。

2.登贤中学:位于小溪路与罗坳路交汇处,新建教学楼、综合楼、运动场及附属设施;占地面积114亩,60个班。

4.职业学校建设。一是规划投资6亿元筹建赣州新长征职业学院,占地面积300亩,办学规模3000人,新建校舍面积10.5万平方米,围绕县纺织服装首位产业,为工业园区培养服装时尚设计、服装生产工艺改进等高素质技能人才。二是扩建职业中专,二期建设项目占地18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落实职业中专实习实训培训基地建设,努力建成市级现代化公共实训基地、“校企一体化”生产实训示范基地,项目建成后,年培训规模可达近20000人次。三是改扩建一所民办职业学校。

专栏4 职业学校建设“十四五”重点工程

1.赣州新长征职业学院:总投资6亿元,项目规划用地300亩,办学规模3000人,总建筑面积10.5万平方米,建有图书馆1栋、教学楼7栋、学生公寓9栋、食堂2栋、办公楼1栋、产教融合中心1栋、实习创业中心1栋、学生活动中心1栋、信息中心1栋等。

2.职业中专扩建项目:占地面积18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建成市级现代化公共实训基地、“校企一体化”生产实训示范基地,年培训规模可达近20000人次。

(五)加快提升智慧教育建设水平

1.夯实智慧教育基础。完善教师教学用计算机、农村学校录播教室等信息化设备以及其他仪器设备配备,学校所有教学仪器、设备能满足实际教学需求,从标准化均衡发展配置向优质均衡发展配置过渡,逐年提升。建好用好教育城域网,根据省市统一部署,上线各类教学应用,提升线上智慧办公、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评价等教育网络应用水平。抓实“三个课堂”建设,充分利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解决农村学校综合素养课程难以开齐开足的问题。

2.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建设覆盖学校日常运行各个环节的高速有线、无线网络及各种智能信息终端,建设由校园卡、传感设备、安防监控、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等组成的校园智能感知环境,实现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教学管理和评价、家校沟通、教育教学管理和师生校园学习生活智能化、个性化、学校安全管理一体化、智能化的学校环境,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应用。

3.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抓好校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教研员的全员培训,培养一批信息化教学应用领军人物和骨干人员,为教育教学创新提供师资保障。深入开展各种信息化教学应用活动,开齐开足信息技术课程,形成信息化教学应用新常态。通过信息化教学优化教与学过程,实现信息化教学应用常态化,实现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的精准化,促进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

专栏5   教育信息化重点项目

1.完善信息化教学设备:全县中小学“班班通”教学一体机配备率达到100%;实现教师教学用计算机一师一机目标。

2.“三个课堂”建设:打造县级“网络名校”6所、建成教学点“专递课堂”教室116间;培养各学科网络名师200名,每位网络名师每学期向农村学校推送直(录)播优质课程不少于5节。

3.智慧校园建设:完成80所中小学校省级智慧校园示范校创评。

4.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培养30名省、市信息化教学应用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每学年开展2次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集中培训;持续开展信息化应用教学展示、中小学教师优秀资源展示、网络学习空间展示等竞赛活动。

(六)努力打造素质过硬教师队伍

1.加大补充力度,拓宽补充渠道。充分利用“省统招”“特岗计划”“归雁计划”人才引进(签约研究生)、公开招聘紧缺学科和职校专业教师等措施加大教师补充力度,逐步缓解教师学科结构矛盾。实施人才培养机制,采取“3+2定向培养(幼儿、小学、特教)”、公费师范生(高中、初中)等方式,为学校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师。落实《于都县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措施》(于发〔2019〕9号),实施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不断创新引才聚才体制和机制,积极开辟教育人才合理流动的“绿色通道”,通过于都籍教师回乡从教等方式引进外县(市)优秀教师到于都任教。健全幼儿园教师补充机制,按照每个幼儿班“两教一保”标准补足配齐幼儿园教师,每年省统考招聘150名幼儿教师,通过政府购买岗位等方式解决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保健员不足问题。

2.规范编制配备,推进合理流动。适应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紧迫需求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改革的新形势,根据教育发展需要,在中小学编制总量内,优化各学校编制结构,强化编制管理,向教师队伍倾斜,破解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不足、产假病假等造成的缺员和满足实施高考综合改革走班教学要求等焦点问题。县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按职责分工,依法依规履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流动调配、培养培训、表彰奖励等职能。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加强学校岗位管理,创新聘用方式,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深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实行教师聘任制、校长任期制管理,推动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推动超编学校教师向缺编学校流动;全方位纵深推进“三区”人才下乡支教工作,鼓励城区骨干教师到边远山区支教。

3.狠抓师德师风,强化队伍建设。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师德教育,将红色文化纳入师德培训内容。大力宣传和表彰优秀教师和师德标兵,提升教师职业的崇高感和荣誉感。强化师德考核结果的运用,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条件。健全教师分层分类培训机制,加强培训专家队伍建设,增强培训课程设置的针对性。深入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推行教师培训学分制,教师在培训周期内至少累计获得36学分且每年至少获得2学分。加强与国内名校合作交流,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外出跟班学习、挂职锻炼,引进优秀师资到我县送教上门等多形式的教育合作,积极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教育方法,尽快缩短我县与全国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建立健全优秀教师梯队培养机制,打造各学段、各学科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示范、指导、辐射作用,形成以名师为核心的高层次骨干教师团队和专家型教师研究群体,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理念、厚实的专业素养、独特的教学艺术、较强的科研能力、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优秀教师。

4.稳步提高待遇,激励优秀教师。建立健全教师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长效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保证教师工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提高公办幼儿园顶岗教师工资待遇,将顶岗教师工资按最新发布的本县月最低工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保障用人备案数幼儿园教师享受在编人员同等待遇。发挥省市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留住教育优秀人才长久扎根于都,对省市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实行奖励机制;激发广大一线教师争先创优,每年组织一批优秀教师疗养;每年组织从教30年以上教师和乡村从教20年以上教师到县级医院进行免费体检;加大对省市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模范园丁等的表彰力度;对乡村从教30年以上教师进行表彰。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向一线教师、艰苦边远农村地区学校教师、特殊教师群体倾斜,激发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

(七)全面提高各类学校教育质量

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坚持五育并举,落实课程计划,规范教学管理,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拥有阳光向上的心态,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审美能力。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教师评聘制度和中小学教研联合体、教育共同体等综合改革,激发教育活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以学生为本,抓特色教育,促内涵发展” 的办学理念,将于都红色文化、地方特色文化、体育项目(足球、冰雪)引入课堂,在于都唢呐、赣南采茶戏、进校园体育项目(足球、冰雪、羽毛球、乒乓球、射击、水上)等特色的基础上,走内涵特色发展强校之路,逐步形成“一校一品”的内涵发展新模式,全面提升办学品位。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管理体系,加强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建设,健全学校、教师、学生、教学、教研、实验室管理和后勤服务等规章制度,逐步适应中高考改革的要求,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认真实施《于都县学前教育质量提升方案(2020年—2025年)》,促进学前教育内涵发展,建设4所市级、30所县级幼儿园课程体系示范基地,推动县示范幼儿园、九章路幼儿园等幼儿园创评省级示范园,到2025年力争至少有2所省级示范园。

(八)不断巩固教育帮扶工作成果

继续执行学生资助政策。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构建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资助政策全覆盖,提高学生资助精准度,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应补尽补、应助尽助,确保生源地助学贷款应贷尽贷、应收尽收。

巩固控辍保学工作成果。继续落实教育帮扶乡镇政府和学校双线负责制,织密防控网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加大关爱力度,建立常态化学习帮扶制度,关注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动态,确保学生留得住、学得好。要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预警机制,严防新增辍学学生,持续巩固控辍保学成果。

坚持帮扶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探索“培训+”帮扶工作新模式,开设多种智力帮扶培训班,组织脱贫户参与电商、农业知识等技能培训,培养脱贫人员务农、务工、经商等基本能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工作,弘扬脱贫先进典型事迹,增强脱贫人口奋发拼搏意识,提高自我发展内生动力。

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实事助学课间营养餐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全县学生营餐实施水平,推动营养改善计划向“规范、科学、精细、营养”方向提升;推进实事助学基金会学生课间营养餐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学生营养餐的监督管理,严防食品安全事故,提高资金安全成效,守住食品安全“红线”和资金安全“底线”。建立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投入保障长效机制,确保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配套资金和实事助学课间营养餐资金及时到位。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高位推动。县、乡(镇)党委政府要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建立政绩考核和问责机制,把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为党政考评的重要内容。要善于为教育开绿灯,建立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制度;要善于为教育松绑,充分给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办学自主权;要减少中间环节,简化办事程序,使教育发展环境最优化。要依法治教,坚决打击一切破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人和事。健全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使教育事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事业。

(二)加强经费保障。要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制定并逐步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生均经费基准定额和生均财政拨款定额标准,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的要求。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加强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教育资金的征管,确保足额征收并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捐资助学,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

加强教育经费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健全教育财务管理制度,改进资金管理方式,提升经费使用效率。强化教育内部审计队伍建设,配足审计人员,切实解决内部审计人员缺位或不到位问题。进一步加强经费监管,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和经费使用全过程审计,确保经费使用科学、规范、有效。加大经费信息公开力度,促进教育经费使用、管理的公开透明。

坚持依法理财,建立人权、事权、财权管理相统一的管理机制。改革现有核算模式,推行校财局管,在“三定”规定范围内设立教育会计核算中心,建立并完善教育经费基础信息库,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

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

(三)坚持依法治教。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尊重教师权利,加强教师管理。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对学生实施的奖励与处分要符合公平、公正原则。健全符合法治原则的教育救济制度。

开展普法教育。落实“谁主管谁普法”责任制,抓好学校的法制宣传教育,做到有计划、有教材、有课时、有考试,不断提高师生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教育学生遵守公共生活秩序,知法守法。教师要自觉加强法律修养,做遵纪守法的楷模。

(四)深化教育督导。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优化教育督导管理体制,理顺运行机制,加强教育督导队伍建设,用好督导结果运用。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力促教育督导“长牙齿”。统筹兼顾,举全县之力推进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做到全覆盖。

严格落实问责制。贯彻落实《教育督导问责办法》,将问责制度化、系统化,以有力问责为教育发展保驾护航。主动接受和积极配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以及司法机关的司法监督。建立健全层级监督机制。加强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强化社会监督。

(五)维护系统稳定。加大资金投入,优化校园保安队伍建设,提升物防技防水平,联合政法各部门开展“护校安园”行动,打造坚实的校园安全防护网。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和校园安全管理,持续推进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有效降低未成年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发生。大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购买服务形式引进专业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对全县中小学教师开展专业培训及学生个案服务,切实降低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安全事故;加强学校专业心理老师的配置,中心小学以上学校配备1名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组建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团,经常开展教研和个案分析活动,共同提高业务能力水平;整合全县心理教师编撰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精品教案或校本教材,备好示范课在全县推广;在县乡建设符合标准的心理咨询室,形成心理健康服务联动工作机制,整合区域内心理健康服务资源;落实专项工作经费,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开展。完善涉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及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机制,坚决杜绝“校闹”问题发生。充分发挥县安委会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县平安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专项组两个工作协调机构作用,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